咖喱版F-16要上天?印度LCA戰機計劃再跳票,網友:先治好拖延癥!
最近群里吃瓜群眾都笑瘋了——印度斯坦航空(HAL)又雙叒叕官宣“重大進展”:號稱“4.5代神作”的Tejas Mk2戰斗機,終于敲定2026年首飛、2029年量產的“終極時間表”。但熟悉印度軍工的網友直接開懟:“這劇本我看過!2010年說Mk1首飛,結果拖到2013年;2019年吹Mk2,現在又推遲一年——HAL的PPT向來很能打,就是真機總在‘下一個五年計劃’。”
研發進度:從“咖喱速度”到“龜速傳說”
根據HAL 5月15日發布的“信心滿滿”聲明,Tejas Mk2原型機已完成70%組裝,中央機身和機翼正在班加羅爾工廠“穩步推進”。但尷尬的是,首飛時間從原定的2025年Q4推遲到2026年Q1,官方解釋是“高級子系統集成復雜”。網友神補刀:“翻譯一下:美國F414發動機沒到貨,以色列AESA雷達還在調試,俄羅斯幫著設計的鴨翼氣動布局又雙叒翻車了。”更絕的是,四架預生產原型機計劃2025年底下線,結果第一架機身還在“3D打印排隊”——嗯,這效率,對于印度來說似乎非常合情合理。
性能畫餅:紙面上的“亞洲之光”
按HAL的說法,Tejas Mk2堪稱“咖喱味F-16”:2.5噸空重、6.5噸載荷、1.8馬赫速度,搭配美國GE的F414-INS6發動機(推力98kN)和以色列埃爾塔的ELM-2052 AESA雷達(號稱“看得比殲-10C更遠”)。最狠的是武器配置:能掛“阿斯特拉”中距彈(仿俄羅斯R-77)和“布拉莫斯-NG”超音速導彈(縮水版布拉莫斯),甚至揚言“壓制巴基斯坦JF-17 Block3”。但軍事專家潑冷水:“Mk1A的AESA雷達折騰五年才勉強堪用,Mk2想玩‘雷達+IRST+電子戰’三重奏?先問問HAL的軟件工程師能不能搞定百萬行代碼。”
技術瓶頸:萬國牌拼裝的致命傷
Tejas Mk2的“先進性能”全靠“全球采購”撐場面:發動機來自美國,雷達來自以色列,導彈來自俄羅斯和印度“自研”(實際是俄羅斯技術轉讓),連座艙顯示器都是法國泰雷茲的產品。這種“萬國牌”模式導致兩個致命問題:一是供應鏈受地緣政治左右(比如美國隨時可能卡脖子),二是系統整合難度堪比“用樂高拼航天飛機”。2024年曝光的座艙界面故障就是例證——法國顯示器與印度自研飛控系統不兼容,導致模擬飛行時頻繁死機。網友調侃:“這哪是戰斗機,分明是‘國際合作翻車現場’。”
地緣算盤:莫迪的“軍工自主”面子工程
HAL拼命推Tejas Mk2,本質是莫迪政府“Atmanirbhar Bharat”(自力更生)計劃的核心KPI。數據顯示,印度空軍計劃采購123架Mk2,總價超90億美元,相當于2025年國防預算的6%。更微妙的是,這型戰機被視作“對抗中國殲-10C”的王牌——盡管軍事分析指出,Mk2的推重比(1.05)和瞬時盤旋角速度(22°/秒)均落后于殲-10C(推重比1.1,瞬時盤旋25°/秒)。但在印度媒體嘴里,Tejas Mk2早已“碾壓東亞一切非隱身戰機”——這種迷之自信,堪比印度疫情期間的“全民免疫”宣言。
終極拷問:2029年能見到真機嗎?
回顧印度軍工史,“跳票”才是常態:LCA項目從1983年立項到2016年量產,耗時33年;“光輝”航母從2005年開工到2024年仍未形成戰斗力。如今Tejas Mk2又踏上“拖延賽道”,網友總結出“印度軍工四大定律”:
1. 首飛時間=原定計劃+N年(N≥3)
2. 量產數量=訂單數×50%(剩下的錢大概率被貪污)
3. 實際性能=PPT參數×70%(樂觀估計)
4. 事故率=全球同類型戰機×2倍(參考Mk1的墜毀記錄)
對于這種“用PPT打仗”的迷之操作,巴基斯坦網友直接開嘲諷:“建議印度空軍別等Mk2了,先把現役的83架Mk1A修好——聽說其中40%因為發動機故障飛不起來?”至于莫迪政府能不能在2029年兌現承諾,或許只有恒河的水知道……
(文中研發數據均來自HAL 2025年5月公告,性能對比參考《簡氏防務周刊》2024年評估,歷史案例援引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公開記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