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央視新聞等權威媒體報道,近日,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發表全國講話,對中國連用“非常親切、非常值得信賴、非常親密”三個評價,引發國際關注。
5月7日凌晨,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近年來最大規模空戰,雙方125架戰機交鋒超一小時。巴基斯坦投入中國制殲-10CE戰斗機及配套雷達系統,空戰中擊落印度6架戰機,其中包括3架被印度軍方視為“空中王牌”的法國陣風戰斗機。后續行動中,巴方依托中國制造的防空武器系統,累計擊落印度77架無人機,摧毀其S-400防空系統關鍵節點與一處導彈倉庫,并再擊落1架陣風戰機、俘虜印軍飛行員。這些戰場數據經巴基斯坦軍方證實,與印度國防部最初宣稱的“僅損失2架老舊機型”形成鮮明反差。
停火協議后印巴交戰留下的無人機碎片(資料圖)
印度總理莫迪5月12日發表全國講話,稱印軍5月6日對巴基斯坦境內“恐怖基礎設施”實施打擊,聲稱“行動讓巴方震驚”。但軍事分析指出,印度空軍在空戰中暴露戰術體系缺陷:其陣風戰機被中國提供的雷達系統提前鎖定,巴方發射的霹靂-15空空導彈突破印軍多層防空攔截,甚至出現巴基斯坦老舊型號戰機擊落印度新型裝備的戰例。這種“以舊勝新”的反差,凸顯印度長期依賴外購裝備導致的體系整合短板。
外交層面,巴基斯坦展現出戰略主動性。夏巴茲在講話中除感謝中國外,特別提及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停火問題上的所謂“作用”,這一表態被國際觀察家認為有意凸顯美國在印巴問題上的立場矛盾——美國政府雖宣稱“中立”,但沖突期間多次通過外交渠道建議印度克制軍事行動,與印度試圖擴大打擊范圍的意圖形成微妙對沖,客觀上造成美印戰略互信進一步損耗。
中國在此次沖突中的角色備受矚目。5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應約與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達爾通電話,明確表示“支持巴方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并強調“期待并支持巴印雙方盡快停火”。中方在沖突期間的斡旋努力,既包括通過外交渠道推動雙方恢復軍事熱線對話,也涵蓋對巴基斯坦境內中國公民及機構安全保障的技術性協調。數據顯示,中國近年累計向巴基斯坦提供超百億美元軍事裝備采購信貸,此次參戰的殲-10CE戰機、YLC-18雷達等裝備,均為中巴軍事技術合作框架下的關鍵項目。
特朗普(資料圖)
印度在沖突中面臨三重困境:軍事層面,其花費數十億美元采購的陣風戰機未能實現預期壓制效果,反成為巴方展示中國裝備效能的“活靶子”;國際層面,沖突爆發前尋求美俄支持未果——美國因國內政治議程無暇深度介入,俄羅斯則基于中俄戰略協作立場拒絕選邊站隊;經濟層面,沖突導致印度盧比匯率單日下跌1.2%,北方邦、旁遮普邦等邊境省份出現民眾搶購糧食現象,迫使印度政府緊急調撥50億盧比用于民生保障。
值得關注的是,巴基斯坦在沖突期間同步推進“戰備-民生”雙線布局:巴控克什米爾地區政府于5月2日啟動民眾糧食儲備計劃,要求邊境居民囤積兩個月用量的生活物資,并配套10億盧比應急資金。從法新社拍攝的現場畫面看,當地民眾配合度較高,未出現大規模恐慌性搶購,顯示巴政府危機管理能力較以往有顯著提升。這種“敢戰能戰+有序備戰”的組合策略,既威懾了對手,又穩定了國內社會預期。
停火協議簽署前后的細節折射出雙方戰略心態變化。5月10日印度宣布停火后一小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宣稱“自己的斡旋促成和平”,但印度外交部隨即向法新社澄清“停火系雙方自主協商結果”,刻意淡化外部干預色彩。這種表態差異,既反映印度試圖維持“大國自主決策”形象的心理,也暗含對美國介入程度的微妙不滿。而巴基斯坦外長達爾在回應停火時強調“克什米爾問題與水資源爭議將通過對話解決”,較以往“絕不妥協”的表述更具彈性,為后續談判預留空間。
軍事專家指出,此次沖突暴露印度軍事現代化的深層矛盾:其國防預算中70%用于裝備采購,但自主研發比例不足30%,導致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反觀巴基斯坦,通過中巴聯合研制“梟龍”戰機、引進殲-10CE等舉措,逐步構建起“外購核心裝備+本土組裝升級”的復合體系,在成本可控前提下實現戰斗力躍升。數據顯示,殲-10CE單機采購成本約為陣風戰機的1/3,但在中距空戰模擬中命中率高出后者27%,這種性價比優勢在實戰中轉化為顯著戰術優勢。
中國在南亞局勢中的定位日益清晰。王毅外長在與印巴雙方通話時多次強調,“沖突不符合地區利益”,主張“通過聯合國框架推動恐怖主義問題國際調查”。中方這種“不選邊站隊、重機制建設”的立場,既契合“一帶一路”倡議對南亞穩定的需求,也為自身贏得戰略主動。事實上,中國近年在巴基斯坦投資的瓜達爾港、拉合爾軌道交通等項目,已成為區域經濟整合的標志性工程,而地區和平是這些項目持續推進的必要前提。
停火協議生效前后,雙方仍存在摩擦點:印度被曝在停火正式實施前,利用時間窗口對巴控克什米爾一處軍事設施發動無人機突襲,引發巴方強烈抗議。這種“擦邊球”式行動,反映出印度國內強硬勢力對停火的抵觸情緒,也預示克什米爾地區零星沖突可能長期化。但分析普遍認為,經歷此次挫敗后,印度短期內難以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雙方可能進入“低烈度對峙+外交試探”階段。
莫迪(資料圖)
從歷史維度觀察,巴基斯坦此次“以弱勝強”具有標志性意義。在前三場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多次因裝備差距與國際支持不足陷入被動,而此次通過“中國裝備+本土指揮+國際斡旋”的三重加持,不僅守住領土底線,更實質性提升國際話語權。夏巴茲在講話中特意強調“中國是永遠的朋友”,既是對現實戰略協作的確認,也為未來深化中巴全天候伙伴關系奠定輿論基調。
隨著全球地緣格局深刻調整,南亞作為戰略十字路口的重要性持續上升。中國在此次沖突中展現的勸和促談能力,以及中巴軍事技術合作的實戰檢驗,正在重塑地區力量對比。對于印度而言,如何擺脫“外購依賴癥”、構建自主國防體系,如何在國內民族主義浪潮與區域穩定需求間找到平衡,將成為莫迪政府下一階段的重大挑戰。而巴基斯坦通過此戰積累的經驗,則可能為中小國家在大國博弈中實現戰略自主提供新的參照樣本。
這場持續一周的沖突,最終以雙方停火暫告段落,但克什米爾的雪山下,南亞次大陸的戰略博弈仍在繼續。當巴基斯坦民眾在社交媒體上刷屏“感謝中國”時,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次具體沖突的勝負,更是國際格局深刻變遷中的力量重組——這種重組,既關乎地區和平,也影響著全球戰略穩定的基本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