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武俠作品的唯一缺點,也許就是難以改編成電影,盡管一代又一代導演前赴后繼地把金庸武俠搬上銀幕,成功的作品屈指可數。
看完這部最新版的《射雕英雄傳》電影,觀眾不禁要問何為“俠之大者”?
作為中國近代武俠小說的代表作品,金庸先生當年為小說《射雕英雄傳》男主角定下的名字,就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北宋靖康二年都城開封陷落,徽、欽二帝被擄,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這個出生于逃難途中的男嬰被取名為郭靖,意味著父母希望他牢記這段恥辱的歷史,而日后的大俠郭靖也用自己的生命實踐著“為國為民”的愛國情操。
然而在電影里,我們卻看到了一個深度參與蒙元帝國宮廷政治的郭靖,利用自己與托雷王子和華箏公主的特殊關系,游走于蒙元各派勢力之間。甚至在大部分時間里,肖戰扮演的郭靖講著一口流利的蒙語臺詞,與這個在大中華地區深入人心的大俠形象格格不入。
作為中文世界被翻拍次數最多的小說作品,往往只要選對了郭靖的扮演者,這部影視劇作品就成功了一半。在史上諸多大俠郭靖的扮演者中,可以分為黃日華版本和其他版本,而2025年這個肖戰版本的郭靖,也只能泯然于其他之中。做的好偶像,演不好郭靖,這也許是大中華娛樂圈的一個兩難問題。
整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許就是靖哥哥與兩位好妹妹之間的感情糾葛,一個憨憨的窮小子實現了很多人的心中幻想,金庸先生塑造人物的功底盡顯無遺。可惜的是,郭靖扮演者越是帥氣的顏值,反而越是會削弱這樣的人物塑造,這也正是當年黃日華版本最為讓人印象深刻的原因。2025年的《射雕英雄傳》選擇了肖戰扮演郭靖,而又把主題定為“俠之大者”,注定了這部電影是一個妥協的產物。
電影最重要的情節,就是蒙古大軍想要借道雁門關,北上攻打金國。在這部家國情懷的電影里設置這樣的情節讓人頗為不解,畢竟南宋與金國之間有著刻骨銘心的滅國之恨,而“聯蒙抗金”對于當時積貧積弱的南宋朝廷來說是一個不得不面對和接受的現實。
此時郭靖和黃蓉身后的并不是危在旦夕的襄陽城,而他們面對的也并不是想要進攻南宋的蒙古軍隊,這樣的故事情節讓郭靖和黃蓉的英勇行為顯得說服力不夠。
從始至終電影也沒有鋪墊任何蒙古軍隊殘害漢人的情節,相反出現了大量蒙金兩軍交戰的場景,使得出現在戰場之上的郭靖和黃蓉顯得有點奇怪。而此時躲在城樓之上的那個宋軍將領就顯得格外微妙,他自始自終躲在眾人之后,將郭靖和黃蓉頂在前線。
更加搞笑的是,參與最后決戰的是千里迢迢趕來的西毒歐陽鋒,當國家危難之時卻為了一本武功秘籍而拼命。他的出現既幫不了南宋軍隊,也對于蒙古軍隊毫無用處,只是提醒著觀眾電影取材于《射雕英雄傳》。電影結束成吉思汗率軍撤退,回首戰場他肯定要問,這家伙究竟是“干嘛地”?
何為“俠之大者”?
有意思的是,俠是少數幾個無法準確翻譯成外語的漢字,既不是Swardsman,也不是Knight?!皞b”其實是當主流社會和傳統文化遇到無法處理的問題時,由民間自發產生的一種解決機制。
在漢語里,“俠”既可以是武功蓋世的人,也可以是品德高尚的人,而這些人往往出生于亂世。就像《射雕英雄傳》的主角郭靖所處的“靖康之變”,或是《射雕英雄傳》的作者金庸先生年輕時所處的抗戰時代,身處苦難和絕望之中的百姓對于迅速改變現狀的渴望。這樣的苦難和絕望是沒有身在其中的人無法想象的,只看到射雕引弓的豪邁,沒法體會雪霜撲面的艱辛。
所以,一個乏味而又缺少大俠的時代,才是最好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