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英國舉行了英格蘭部分地區的地方選舉,極右翼政黨英國改革黨在地方選舉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引發政壇震動。英國長期以來的兩黨政治格局遭遇重大沖擊。
英國政治版圖發生重大變化
脫胎于英國脫離歐盟黨的英國改革黨共計贏得超過670個地方議會席位,并獲得兩場市長選舉以及一場議會補選的勝利,給長期主導英國政壇的保守黨和工黨帶來嚴峻挑戰。結果顯示,保守黨損失超670席,工黨丟失180多席。改革黨黨首奈杰爾·法拉奇在結果出爐后稱,英國改革黨“已經取代保守黨”成為工黨主要對手。
這是2024年7月工黨贏得大選執政以來英國首次地方選舉,涉及1600多個地方議會席位、6個市長職位,以及英格蘭朗科恩和赫爾斯比地區一個下議院議員補選。
改革黨的勝利標志著英國政治版圖發生重大變化,顯示出英國選民對主流政黨的極度不滿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改革黨的成功并非偶然,英國兩黨競爭執政模式已難以滿足民眾需求。長期執政的保守黨未能有效解決經濟不平等、公共服務短缺和社會分裂等問題,在移民、凈零排放等關鍵政策上逐漸失去選民的信任;工黨上臺后也未能兌現提升公共服務和改善民眾生活水平的選舉承諾,相反,其削減冬季燃料補貼、提高企業和農民稅收等政策進一步惡化了民生問題。兩黨在執政過程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導致民眾不滿情緒逐漸加劇。此外,無論是保守黨的“全球英國”政策還是工黨的“進步現實主義”外交政策,都無法有效構建符合英國根本利益的外交環境。民眾遲遲看不到英國內政外交發生積極轉變的跡象,最終醞釀了這一重大變局。
作為“體制破壞者”的改革黨異軍突起,提出的“反移民”“反覺醒文化”等綱領精準回應了民眾的不滿情緒。無論是強調維護國家主權,還是承諾積極改善外交環境,都直擊痛點,讓民眾看到了改變現狀的可能性。這種對民眾訴求的積極回應,使得改革黨能夠逐漸蠶食保守黨選民,并最終打破兩黨壟斷英國政壇的局面,成為具有現實影響力的政治力量。
西方政治制度積弊難返
英國改革黨的崛起是西方世界集體右轉的縮影。近年來,歐洲政治版圖最為鮮明的特點就是右翼政治勢力的強勢崛起。歐洲右翼政黨高舉反對歐盟“大歐洲主義”的旗幟,強調本國利益至上,在主權、經濟、移民等議題上向歐盟權威發起挑戰。特朗普再次執政凸顯了美國右翼民粹主義的現實力量,大西洋兩岸的反建制勢力大有合流趨勢。
西方世界集體右轉,根源在于民眾對現行政治制度與治理模式的普遍失望。近年來,西方國家經濟增長乏力,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加之移民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既無法妥善處理民族文化沖突,也難以提振經濟改善民生。這種情況下,民眾對建制派政黨失去信任,渴望打破現有秩序。歐美右翼政治勢力敏銳捕捉到民眾的反建制情緒,高舉國家主權、經濟保護主義大旗,反對移民并強調維護傳統社會文化價值。
右翼浪潮興起看似具有偶然性,實則體現了西方政治制度積弊難返。面對深刻的結構性危機,西方國家既無法再憑借其優勢地位收割其他國家來緩和國內矛盾,也無法提出新的有效機制真正解決現實問題。政客們沉溺于選舉博弈與短期利益,忽視長遠政策規劃與民生改善,持續積壓的社會矛盾最終演化為動蕩不安的社會政治環境。政治極化與碎片化已經成為當前西方國家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征,民眾訴求被切割成不同陣營的對立主張,政黨為爭奪選票,不僅難以凝聚共識形成有效的治理合力,還傾向于用意識形態工具激化矛盾,導致反建制情緒不斷累積。
當前西方政治體制的運作模式,使其在面對全球化、移民、氣候變化等重大挑戰時力不從心。移民問題的加劇引發了文化沖突和社會分裂。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則要求各國政府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政策,但西方民主政治體制的短視與內耗,使得這些政策難以得到有效的實施。英國右翼勢力的崛起并非孤立現象,而是西方政治危機的集中體現,是西方所謂民主政治體制發展的必然結果。應該看到,西方政治體制走向衰落,根本原因是近現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內在文化精神早已衰落。改革黨可以成為英國政壇的“破壞者”,但是能否成為英國社會文化秩序的建設者?這個問題只能讓未來回答了。
(作者均系上海外國語大學中英人文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員)
原標題:《英國兩黨制退出歷史舞臺?》
欄目主編:劉暢 文字編輯:劉暢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王梓馨 傅博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