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寫作業!"
"別玩手機了!"
"我說了多少遍,你怎么就是不聽?!"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很多父母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明明知道吼叫不對,可情緒一上來,還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事后又后悔,覺得自己沒控制好情緒,可下一次依然重蹈覆轍。
我們發火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的焦慮、疲憊和對孩子的高期待。我們希望孩子聽話、優秀,可當他們的行為不符合預期時,我們就用憤怒來試圖"修正"他們。然而,吼叫不僅傷害親子關系,還會讓孩子變得膽小、逆反,甚至喪失自主性。
01
不吼叫,孩子就能自動自發成長嗎?
在《告別吼叫 讓孩子自動自發成長》一書中提到,真正的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引導。孩子需要的是獨立成長的空間,而不是被父母的情緒和命令裹挾。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四個原則:不替代、不控制、不評判、不縱容。
(1)不替代:讓孩子自己承擔
很多父母喜歡替孩子做決定:"快穿這件衣服!""你必須先寫數學作業!"但這樣的替代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性。我們可以給孩子選擇權:"你想先寫語文還是數學?"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2)不控制:用信任代替命令
控制型的父母常說:"你必須聽我的!"但孩子不是機器人,他們需要被尊重。比如,與其吼"趕緊去洗澡!"不如說:"你打算幾點洗澡?需要我提醒你嗎?"讓孩子感受到自主權,他們反而更愿意配合。
(3)不評判:描述事實,而非貼標簽
"你怎么這么懶!""你就是不認真!"這樣的評判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我們可以換成客觀描述:"我看到你的作業還沒寫完,是遇到困難了嗎?"這樣孩子不會覺得被指責,反而更愿意溝通。
(4)不縱容:設立規則,溫柔而堅定
不吼叫≠放任不管。當孩子觸碰底線時,父母需要溫柔而堅定地執行規則。比如孩子拖延睡覺時間,可以說:"我知道你還想玩,但現在是睡覺時間,明天我們再繼續。"
02
如何做到真正的不吼叫?
(1)按下"情緒暫停鍵"
當怒火上來時,先深呼吸10秒,或者離開現場冷靜一下。很多時候,發火只是一瞬間的沖動,給自己緩沖時間,就能避免情緒爆發。
(2)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需求
孩子磨蹭、反抗,往往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節奏或情緒。試著問自己:"他為什么這樣做?是累了?還是遇到困難了?"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引導。
(3)用"我信息"代替"你信息"
"你怎么這么不聽話!"(攻擊孩子)
"我現在有點著急,因為我們要遲到了。"(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樣的溝通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4)每天給孩子"專屬陪伴時間"
很多孩子"不聽話",其實是在求關注。每天抽出15-30分鐘,專心陪孩子玩游戲、聊天,他們的情緒會更穩定,親子沖突也會減少。
03
改變,從學習開始
吼叫不是教育,而是情緒宣泄。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在尊重和信任中,學會獨立、負責、自律。
如果你希望徹底告別吼叫,讓孩子自動自發地成長,推薦你閱讀《告別吼叫 讓孩子自動自發成長》。這本書結合是自動自發思想的核心書籍,幫助父母用更智慧的方式引導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教育不是一場權力的較量,而是一場溫暖的陪伴。從今天開始,減少吼叫,用愛和耐心,陪孩子走向更好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