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霞
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復現場。
尼泊爾當地木匠正在制作木構件。
修復后的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
元代時,尼泊爾著名工藝家阿尼哥率工匠來華,主持修建了北京妙應寺白塔等宏偉建筑。
近年來,中國“文物醫生”前往尼泊爾,和當地文物保護工作者共同努力,讓因地震遭到破壞的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重煥生機。
今年,恰逢中國和尼泊爾建交70周年。如今,九層神廟再次巍然聳立、恢復往日輝煌,不僅展示了其厚重的歷史,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尼兩國的友誼。
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建筑群的羅漢院中,中國援助尼泊爾九層神廟修復項目的展覽現場,每當尼方技術人員找到自己當時參與修復的照片,會特別開心,有的還帶自己的朋友一起來看。這些場景給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中心負責人王晶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她從2019年起參與修復項目,此后擔任項目技術總工,一直到項目竣工。
從時間線看,中國援助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復項目于2017年開工,2022年通過中期驗收,2024年通過竣工驗收。
“在完成九層神廟的修復后,我們在羅漢院布設了中國援助尼泊爾九層神廟修復項目的永久展覽。展覽地點選在羅漢院西側廂房,這是院內唯一對內開門的房間。尼方能將九層神廟建筑群這么重要的位置留給我們做永久展覽,體現了對我們工作的肯定。現在,中尼合作修復九層神廟建筑群的事跡也成為建筑歷史的一部分,象征著中尼友誼世代傳承。”王晶說。
修復面臨多重挑戰
加德滿都谷地是尼泊爾首個世界文化遺產,杜巴廣場九層神廟及附屬建筑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木構披檐,木雕花窗,斜撐與檐柱上圖案精美……九層神廟建筑群作為典型的紐瓦麗建筑,體現著高水平的尼泊爾傳統工藝,極具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但發生在2015年4月的一場8.1級地震讓加德滿都谷地絕大多數歷史悠久、雕刻精美的神廟、宮殿、民居等文化遺產遭到破壞。
地震發生后,中國政府第一時間投入尼泊爾震后救援工作。中國援助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復項目是中國政府援助尼泊爾震后重建一攬子中長期項目之一,也是中國在尼泊爾開展的首個震后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項目受中國商務部委托,在中國國家文物局的技術指導下,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整體修復任務。
當時的九層神廟建筑群籠罩在地震的陰霾下,九層塔上部3層坍塌,斷壁殘垣上鋪著防雨布,巨大的挑檐上長著雜草。在東側的小花園里堆積著大量木構件,其中一部分是附近建筑塌落下來的,難以辨認出它們原來的位置。羅漢院南墻下灰塵彌漫,散落著大量掉落下來的木刻神像手臂——這是震后九層神廟建筑群的模樣。
來自中國的項目工作隊痛心之余,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怎么修復?
2015年11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組建考察組赴當地考察。當時修復面臨的挑戰可以用“急、難、險、重”來描述——九層神廟建筑群在地震中受到嚴重破壞,約有550平方米的局部建筑完全倒塌;東南角塔整體向西南方向歪閃,嚴重傾斜;80%的墻體因為地震造成的擠壓,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形和開裂;大量木構件散落損壞;同時,建筑還出現了基礎局部不均勻沉降、排水不暢等問題。
“但九層神廟建筑群的歷史資料又很有限,關于其建筑情況和之前修復過程的記錄都缺乏系統資料,這給修繕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挑戰。”王晶說,“另一重挑戰是建筑局部基礎出現了一些不均勻的沉降。對古建筑的修繕來說,即使上部建筑結構塌落得再厲害,如果基礎沒問題,都能找到證據修復,但如果基礎出現問題,修繕會是一個大難題,因為要評估是否要把上部建筑全部拆落以及建筑基礎所在的土壤是否需要處理。”
再加上加德滿都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沖積平原地帶,季風帶來豐沛的降雨,也增加了開展修復工作的難度。每年5月至9月是尼泊爾的雨季,排險支護刻不容緩。
在這種情況下,項目工作隊首先對墻體進行支撐加固,減少墻身荷載;再對屋面及出現漏水、滲水的地方做臨時防水層,在羅漢院內院與建筑外圈分別搭設內、外滿堂腳手架,相互勾連形成整體防護、施工網架。
最大限度保存文物歷史信息
在重重挑戰下,通過分析建筑結構特征及其殘損機理,全面勘察、梳理文物建筑的地震災后損傷,并對九層神廟局部區域開展了考古調查與勘探,對修繕對象進行材料、結構性能檢測,中方修復團隊與尼泊爾當地專家共同制定了九層神廟建筑群地震災后清理、防護和修繕的技術路線。
2017年,中國援助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復項目開工。工作隊堅持“最小干預,最大限度保護文物的歷史信息”的理念。
“‘最小干預’并不意味著做得少,‘最大限度保護文物的歷史信息’則意味著要付出許多‘看不見”的努力。在九層神廟修復的過程中,項目部盡可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老構件,對不影響結構安全的構件進行修補。”王晶說。
但在實際修復過程中,最終得以運用這個理念開展工作經過了磨合期。尼方希望九層神廟盡快修復好,以滿足當地民眾的需求,也提出“修復老舊構件費時費力,何不換一件新的?”
對此,中方項目工作隊在游客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邊開放邊修復,同時和尼方多次進行現場技術溝通,說服對方最終認可中方修復方案。數據顯示,80余名當地技藝精湛的木雕工匠與泥瓦匠受聘開展構件的精細修復、利用與預拼裝等工作,3700余件雕刻構件按原型制重做補配,老舊構件利用率達到85%,其背后正是中國文物保護理念的體現。
考慮到項目修復現場空間有限且游客眾多,東北角塔和九層塔塌落部分需要轉移到更寬敞的場地進行修復,項目部就在尼泊爾國家博物館搭建了第二修復現場進行拼對。
東北角塔、九層塔繁復精美的雕刻背后是巨大的拼裝工作量。這些純手工制作的木構件往往只有一兩厘米的細微偏差,要做到同一類構件的位置不混淆,就必須功力深厚、耐心十足。如果圖省事,可以快速裝好,再做細微“剪裁”,項目團隊則選擇了最“費力”的方式,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成倍地增加,但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的歷史信息。
九層塔上部3層的情況特殊,因坍塌只能復建。“復建依據的是一套上次地震后德國團隊幫助加固修復九層塔的圖紙,根據其原有的歷史風貌和德國專家留下的技術圖紙,我們進行了優化,重新以磚和木為主要結構和材料復建起來。”王晶說。
項目工作隊特意研究了九層神廟建筑用磚。據王晶介紹,包砌方法有點像三明治,外層是帶釉面的紅陶磚,里面的紅磚則是承重的普通燒結磚,每一層都不一樣,材料也不一樣。“我們按照原來的工藝進行了分辨,盡量用老磚,如果需要采購新磚,就去找老磚窯幫我們燒制。”
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典范
九層神廟建筑群承載著尼泊爾重要的歷史與文化,在尼泊爾人民心目中有著神圣的地位。對其的修復不僅是一次技術實踐,更是一場文化對話。
在修復中,項目工作隊認真研究了九層神廟建筑群的傳統工藝,發現尼泊爾的多重檐建筑與中國的木構建筑明顯不同,多采用木榫與木銷釘結合的方式。王晶表示,其“回”字形平面格局和平頂密椽基本結構,由于建筑的縱向結構拉接薄弱,導致地震中九層塔上部3層塌落在羅漢院里。中國專家針對建筑的結構特征和材料特性進行研究,在修復中對建筑薄弱環節的節點進行補強。
此外,九層神廟建筑群用的木材是一種被稱為娑羅木的硬木。中國項目組根據建筑用材特性和結構特點,采用金屬繩索對結構薄弱節點進行加固,這種柔性材料能夠很好地與硬質娑羅木配合,并且隱藏于構件內部,不影響外觀。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木雕的保護維修中,當地工匠發揮了很大作用。建筑上雕刻的紋飾與神祇有著特殊的文化意義,為此項目工作隊專門聘請了世代在王宮工作的傳統木匠和尼泊爾專家參與修復,嚴格遵循紐瓦麗建筑的傳統工藝做法,使建筑的真實性、完整性和突出普遍價值都得到了很好保護。
參與過修復的木匠勒其米表示,自己本來已經打算轉行,因為參與九層神廟修復項目,可以繼續從事傳統木雕工作,也認識到傳統工藝的價值與意義。他非常認可中國工作隊的文物保護基本原則,并表示以后在修復尼泊爾其他震損文物時也將踐行中國的保護理念。
“可以說,我們的項目在給傳統木匠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也助力尼泊爾傳統文化的傳承。”王晶說,“我們項目部的尼泊爾雕刻師蘇門還在去年的全國木雕競賽中獲了獎。”
從2017年正式開工到2024年通過竣工驗收,中方團隊和尼泊爾文物保護同行以及當地傳統工匠互學互鑒,互幫互助,順利完成九層神廟震后修復。“當時,在對尼泊爾震后文物修復的團隊中,除了中國,還有日本等團隊,我們承擔的項目無論從遺產的真實性保護上,還是建筑修繕工程的質量和進度上,都贏得了尼方朋友和國際同行的肯定。”王晶說。
尼泊爾考古局原局長高塔姆稱贊修復項目保護了九層神廟建筑群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感謝中國政府和中國專家為尼泊爾震后文化遺產修復所作的巨大貢獻,中方工作效率高、質量好,九層神廟保護修復項目是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的典范。希望文化遺產成為友誼的橋梁,未來尼中在文物保護領域展開更多合作”。
(本文配圖均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提供)
目前中國團隊在尼泊爾開展的文物修復項目
據王晶介紹,目前中國團隊正在尼泊爾努瓦科特杜巴廣場王宮開展修復工作。努瓦科特杜巴廣場王宮修復一期項目是中國政府繼加德滿都九層神廟建筑保護修復工程之后援助尼泊爾文物保護修復工程的第二個項目,也是尼泊爾震后恢復的重點援助項目。
努瓦科特杜巴廣場王宮建筑群是尼泊爾重要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當地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對努瓦科特杜巴廣場建筑群的價值研究、保護修復與展示利用,將使該遺產各要素得到真實、完整的保護,使遺產的價值得到延續,同時也將進一步加強中國與尼泊爾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合作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