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人,亦渡己。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王月晴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中學校
我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中學校班主任的崗位上耕耘多年,見證了一屆又一屆學生的成長與變化。那些鮮活的故事、深刻的感悟,讓我對班主任工作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破冰
當“完美計劃”遇上“真實青春”
我曾頗為自信地將班主任工作視為一套“精準的流程管理”,然而2021年秋,開學第三天中考英語148分的尖子生小林,在英語課上毫無預兆地突然沖出了教室。這一幕著實讓我大為震驚,也打破了我這份自以為是的篤定。當晚,我翻看他的入學檔案,心情也越發(fā)沉重起來——父母離異,初中三年更是輾轉更換了四所學校。這個看似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內心深處或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傷痛與迷茫。
第二天晨讀時,我“不經意”地將一本英文版的《小王子》放在了他的課桌上,并輕聲說道:“這本書里有會笑的星星。”從此,每周五放學后我和小林都會坐在窗邊,以“B612星球”為引暢聊書中的“玫瑰與狐貍”,進而延伸到對存在主義焦慮的探討。我看到他眼中漸漸燃起的光芒,那是一種被理解、被接納后重新找回自我的光彩。
期末戲劇節(jié)上,他自編自導的英文短劇《The Boy Who Talked to Stars》驚艷亮相。當臺下響起如雷般的掌聲時,我仿佛頓悟了教育的真諦:教育絕非按圖索驥的工程,而是等待種子破土的農事,需要我們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自己的節(jié)奏里綻放光彩。
突圍
德育陣地的創(chuàng)新實踐
“00后”這些成長在信息爆炸時代的學生看似知曉萬千,卻又在情感上略顯鈍化。于是,我著手設計了一系列沉浸式德育課程。
“成長盲盒”主題班會系列。
盲盒一:“時光郵局”。開學初,我讓每個學生都給三年后的自己寫一封信,然后將這些滿載著夢想與期許的信件裝入班級的“時間膠囊”。疫情期間,我們開啟了“應急膠囊”。學生小楊看完自己兩年前寫的信后感慨道:“原來我早已擁有對抗虛無的力量。”這樣的活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記錄,更是在學生心里種下了希望的種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能時刻汲取力量。
盲盒二:“職業(yè)魔方”。我邀請家長化身“職業(yè)導師”走進課堂。醫(yī)生家長現場演示急救技能,專業(yè)又嫻熟;程序員家長帶來的代碼玫瑰,將科技與浪漫巧妙融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建筑工程師父親展示哈爾濱大劇院設計圖時,平時對學習不太上心的學生小趙突然起立,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大聲說道:“原來我爸的CAD圖紙比游戲建模更酷!”那一刻,我看到了孩子對父母職業(yè)的重新認知,也看到了他們內心深處對未來職業(yè)的憧憬被悄然點燃。
“非暴力溝通”情緒課程。為了疏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出現的情緒問題,我設置了“情緒氣象站”墻面——每天晨讀前的3分鐘,是學生“心情溫度計”打卡時間,大家會根據自己當天的情緒狀態(tài)貼上相應顏色的便簽。這可以讓我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情緒變化,以便第一時間給予關心和引導。每個月,我們還會舉辦“情緒拆彈”工作坊,通過角色扮演等有趣又實用的方式,幫助學生化解生活中的各種沖突。比如,我運用“空椅子技術”,引導兩位因誤會產生矛盾的女生換位思考,將內心的委屈和想法傾訴出來,解開心結。看著她們臉上重新綻放的笑容,我深知這樣的課程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里,幫助他們學會更好地管理情緒、與人溝通。
破局
班主任工作的三重門
在班主任工作的漫漫征途中,我遇到了一道道看似棘手卻又充滿挑戰(zhàn)的“門”,每推開一扇都讓我收獲了寶貴的成長與深刻的感悟。
第一重門:家校共育的數字鴻溝。
“釘釘打卡”本是為了方便督促學生學習、掌握學習情況的工具,卻遭到了部分家長的抵觸。于是我啟動了“3E溝通法”:一是運用共情法(Empathy),在家訪時先關心家長,用簡單的問候讓家長感受到我對他們的理解與關心,拉近彼此的距離;二是采用證據法(Evidence),用可視化的方式向家長展示晨讀打卡與聽力成績之間存在正相關,讓家長明白這些打卡任務背后對孩子學習有著實實在在的幫助;三是運用鼓勵法(Encouragement),設立“云端自律之星”獎項,并親手書寫獎狀。慢慢地,家長群里從最初的“已讀不回”,變成了如今主動分享,大家真正形成了一個緊密的教育共同體。
第二重門:集體與個性的平衡術。
在班級管理中,如何平衡集體發(fā)展與學生個性發(fā)展,一直是個難題。尤其是在處理“重點班淘汰制”這一情況時,整個班級都陷入了集體焦慮之中。為了緩解這種緊張的氛圍,我精心策劃了一系列活動:召開以《物種起源》為主題的班會,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競爭與變化,讓他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節(jié)奏和優(yōu)勢;設計“學科優(yōu)勢雷達圖”,幫助學生清晰認識自己的學科優(yōu)勢。到了期末,我更是打破傳統(tǒng)頒發(fā)了“最具體育精神獎”“最佳哲學之問獎”等一系列非傳統(tǒng)獎項,鼓勵學生在各個方面展現自己的閃光點。
第三重門:教師自我的心靈養(yǎng)護。
作為班主任,在關注學生成長的同時,我也深知教師自我心靈養(yǎng)護的重要性。2022年冬,我發(fā)起了“教師成長日志漂流計劃”——與云南山區(qū)的教師結成對子,互相分享教育生活中的點滴。當我收到對方用山茶花壓制的書簽時,那質樸又飽含心意的禮物,仿佛帶著山間的清風吹散了我心頭的陰霾。我在日記本上記錄下這樣一個溫暖的瞬間:“今天學生小吳主動朗讀課文,窗外的雪映著他的笑容,像極了一顆正在融化的星星。”這些看似平凡卻又充滿力量的瞬間,成為我在教育道路上繼續(xù)前行的動力源泉。此外,我還堅持每月閱讀一本教育哲學著作,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讓自己的內心始終保持對教育的熱愛與敬畏。
擺渡
照亮彼此的生命微光
在與學生相處的日子里,有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卻如同一束束微光照亮了我們彼此的生命。
“解憂雜貨鋪”計劃。我在教室的角落設置了一個實體信箱,取名為“解憂雜貨鋪”。沒想到,這個小小的信箱竟收到了一封封令人淚目的信件。有學生寫道:“王老師,您總說‘失敗是成長的禮物’,可為什么拆禮物這么疼?”看到這樣的話語,我的心也為之一顫。于是,我認真地回信:“疼痛是因為禮物太大,需要慢慢拆呀。下周老師帶你看我初中不及格的物理試卷如何?”我用自己曾經的經歷告訴他們,失敗并不可怕,只要勇敢面對,終能收獲成長的寶藏。
“教育瞬間”影像志。我喜歡用鏡頭去記錄那些平凡卻又珍貴的教育瞬間:運動會上,有學生跌倒,周圍立刻伸來三雙手,那是同學之間最純粹的關愛;窗臺上,學生精心養(yǎng)護的綠蘿,那一抹生機勃勃的綠色,仿佛是他們對生活熱愛的象征;百日誓師時,飄進教室的柳絮仿佛帶來美好的祝愿,為緊張的備考氛圍增添了一絲浪漫與希望。我將這些瞬間一一收集起來,制成了《光陰的故事》電子相冊,在畢業(yè)典禮上播放,它成為最催淚的禮物。
如今,當我看到曾經抑郁休學的學生小柳考上了師范大學,在教師節(jié)發(fā)來信息說:“我想成為像您那樣,能在裂縫中看見光的人”;當家長自發(fā)編寫《7班家庭教育啟示錄》,分享他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收獲與感悟;當我自己在碩士論文致謝中寫下“感謝我的學生,你們才是我真正的導師”時,我愈發(fā)確信,班主任這份工作絕不是苦行僧式的奉獻,而是一場與學生共同成長、相互成就的美好修行。
因為我深知,每一個學生都是一顆獨特的星星,而我愿以心為舟,在這浩瀚的教育星空中,做那個擺渡人,渡人、亦渡己。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fā)】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