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學科交叉融合:智能時代的教育新生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我們正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正是年輕一代展示才華、大顯身手的好時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寄希望于年輕人。大家要懷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增強國之能,把個人奮斗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跑好歷史的接力棒,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寬廣舞臺上綻放絢麗的青春光彩。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作為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高校肩負著加快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理應加快構建智能時代學科交叉融合新生態,培育適應未來的創新人才,為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提供有力支撐。
隨著人工智能與傳統學科加速融合,人工智能應用早已突破學科界限。以智能醫療為例,其需要生物學、醫學與算法科學協同發力。這表明面向未來,需要打破專業知識特定的領域圍墻,讓跨界思維成為師生必備素養。學科建設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打破院系壁壘與學科界限,建立“需求定義學科、場景激活融合”的動態機制,讓學科發展扎根于智能醫療、數字治理等復雜現實問題的求解實踐中。在課程體系方面,通過通識教育培育數據思維等“公約數常識”,以跨學科方法論課程強化學生復雜問題求解能力,并將產業真實需求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實際目標,實現從知識傳授到創新能力培養的躍升。
具體而言,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探索中,我們創新打造了立體化培養空間,借鑒“智能學科微輔修”“跨學科創新工作坊”等模式,把企業真實課題,像電商智能客服優化、手術機器人路徑規劃等,嵌入“課堂—實驗室—應用場景”,借助虛擬仿真實驗室與產業導師制,形成“做中學、學中創”的沉浸式產教融合生態,使學科融合扎根產業變革實踐,幫助學生更好適應實際需求。再者,學校響應國家“揭榜掛帥”制度,設立獨立運行的交叉學科研究院,賦予其資源調度、團隊組建等自主權,構建“大團隊攻關大項目”模式,聚焦腦機接口、量子計算等戰略領域開展全鏈條創新,使其成為學校突破學科壁壘、匯聚多學科智慧的最佳場所。
長遠看,人工智能釋放的創新發展活力將深遠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對高校而言,優化資源配置機制,為“人工智能+任意學科”等新興交叉領域發展,提供長周期穩定支持,使高校成為響應國家戰略的“創新策源地”。落實好黨和國家對新領域人才培養的要求,高校應積極從過往“單學科比拼”向“學科群落共生”轉變,加快教育數字化與學科現代化深度聯結。同時松綁教師評價體系,將行業標準制定、技術轉化效益、跨學科教材建設等納入考核,讓深耕跨界領域的學者獲得制度認可,進而形成既激發創新活力又堅守育人初心的學科發展新生態。
這就需要重塑多元價值導向評價“坐標系”,破解“唯論文”積弊,讓多元成果得到認可。“問題原創性、方法突破性、實踐貢獻度”等方面可以成為人才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既要認可高水平論文的理論價值,也要賦予專利組合、行業解決方案等多元成果同等地位,鼓勵創新團隊在真實場景中深耕細作,從而達成從“自由探索”到“靶向突破”的進階。原始創新破繭而出、跨界人才脫穎而出,需要這樣的良好環境。
人工智能帶來的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知識生產邏輯的重塑。唯有以系統改革破局開路,才能在學科生態重構中孕育無限可能,讓高等教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孵化器、國家創新體系的堅實基石,為民族復興偉業輸送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魏世忠,系鄭州輕工業大學校長、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