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有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協同組,從20個省市自治區各選一所學校參加。他們的代表從上周五一早開始,連續在上海松江二中開了三天專題會議,還請了一堆教育專家甚至院士,圍繞“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展開研討。有意思的是,多位專家的結論竟然是,現在很多家長“卷”得不得法,甚至“卷”出了問題,優質的教育應該是讓所有孩子擁有更大的自主發展的可能性。
資優生有三大特征
誰都希望自己家有個“聰明娃”,但聰明并不會與考試得高分無縫銜接。“國家更需要的是資優人才,教育就是要善于早發現、早培養資優生。”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熊斌現場出了一道應用題:“在一個邊長為10的正方形內,最多能放多少個直徑為1的圓(不能重疊)?”絕大多數人會直觀地回答“100”,但鉆研數學的資優生會給出“105”“106”這樣的答案。對此,熊教授解釋,資優是一種天賦,每個孩子都有其天賦,但表現的形式是多樣的,用單一的考試來衡量多樣化的天賦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合理的。因為,許多真正有天賦的孩子,會在傳統書面考試模式的篩選下不幸被忽略掉。
對于愛“卷”的家長來說,往往“卷”到最后孩子還是成不了“學霸”。熊斌說,衡量一個人是不是資優有三個標準:一是記憶力、理解能力、總結能力、學習能力、判斷力、決策力等智能要高于常人的均值;二是幽默、富有好奇心、愛冒險、敢于質疑,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想法并善于運用;三是對感興趣的事情熱情、專注,有非常強的內在動力,有恒心、有毅力,樂于接受挑戰、做事負責任,擅長訂立目標且出色完成任務。
那么,對比這三項指標性特征,只會內卷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清晰的定位呢?
創新離不開“基本功”
“創新人才是要有基本功的。現在進入了人工智能時代,但AI不會替代人的成長與學習。對學生來說,學習的基本功是不能丟的。”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說,學校教育重要的不是去開一門人工智能課,而是要重構所有課程,讓學生學習以前無法學習的知識。
現在“創新人才”已經成為一個熱詞,但怎么去培養創新能力呢?倪閩景說,創新不是看誰掌握的知識多,而是要依靠多樣化的大腦與行動。這是因為學習的本質是建立大腦神經元的新連接,腦神經元已有的連接代表已經掌握的知識,但腦神經會突然拼接成新的回路,從而創生新的思想。所以,教育就是讓學生能不斷迸發新的思想。沒有新的思想,哪來的創新?
可喜的是,如今的上海基礎教育已經跳出“小鎮做題家”的窠臼,重視不斷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需要。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院長王洋在會上介紹,目前全市所有的高中都建有創新實驗室,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感受,從而拓寬每一位學生科學學習的邊界。
松江二中在夯實“學習基本功”與創新能力培養方面,也作出了積極探索。校長艾衛鋒說,學校將國家課程、校本課程與實踐活動重新進行了一體化設計,創設了創客實驗室、3D打印工坊、智能機器人等品牌活動;同時,學校還帶領學生走進G60科創走廊的高新企業、松江大學城的相關科研院所開展項目化學習,通過跨學科課程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讓更多有創新潛質的資優生脫穎而出。
原標題:《新民教育觀察|終于有專家說出真相——為啥很多家庭“卷”不出資優生》
欄目編輯:郜陽 圖片來源:松江二中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王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