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某機關單位即將退休的王處長看著自己的養老金核算表直撓頭:明明新辦法算出每月8000元,實際卻只能領到7900元。財務科小劉解釋道:“您屬于‘中人’,還在十年過渡期內,得按新老辦法對比發錢呢!”
這下王處長更困惑了——同樣是退休,為什么老張2014年前退休,每月領的錢雷打不動,新來的小李2025年退休,卻能全額拿到新標準?
今天我們就來揭開機關事業單位三類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計算奧秘。
一、“老人”:老辦法兜底,待遇穩步調整
作為2014年9月30日前退休的群體,他們的養老金完全延續改革前的制度。
計算公式:基本退休費(退休前基本工資的70%-90%)+各類津貼補貼(如艱苦邊遠地區津貼)
調整機制:雖不再與在職人員工資掛鉤,但與企業退休人員同步參與國家統一的基本養老金調整
如2010年退休的李局長,基本退休費按原工資85%計算,疊加工齡補貼和地區津貼,現月養老金已通過多年調整達6800元。
二、“中人”:十年過渡期,新老辦法保底限高
2014年10月1日-2024年9月30日退休的群體最特殊:
1. 雙重計算:既用老辦法(原工資比例+補貼)又用新辦法(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過渡性養老金+職業年金)
2. 保底限高:
新辦法<老辦法:按老辦法發(如2015年退休張科長,新算6500元/老算7000元,實發7000元)
新辦法>老辦法:差額部分每年遞增10%(如2020年退休趙處長,差額1000元按60%發,實發=老辦法+600元)
3. 過渡性養老金:補償改革前工齡,公式=退休時省平均工資×視同繳費指數×視同繳費年限×1.2%,體現職務職稱影響。
三、“新人”:全新體系,多繳多得
2014年10月后參加工作、2024年10月后退休的群體:僅有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不再有過渡性養老金
計算公式:基礎養老金=省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個人賬戶=總儲存額÷計發月數(如55歲退休按170個月計)
職業年金:額外補充,可月領或一次性購買商業保險
案例:2026年入職的小劉若月繳800元,30年后退休時個人賬戶約40萬,按139個月計發每月可領2877元,疊加基礎養老金和職業年金可達萬元檔。
四、制度變遷背后的深意
從“老人”到“中人”再到“新人”,養老金計算經歷了三大變革:
1. 去行政化:新辦法不再單純看退休前職級,而是綜合繳費年限、工資水平,打破“突擊晉升”現象
2. 全國統籌:基礎養老金統一掛鉤省平均工資,縮小地區差距
3. 職業年金補位:彌補新辦法下替代率下降,形成“基本+補充”雙支柱。
2024年過渡期結束后,所有退休人員將統一采用新辦法,但“中人”的視同繳費政策仍將長期影響養老金水平。正如王處長最終理解的:“改革就像接力賽,我們這代‘中人’既是舊制度的終點,又是新制度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