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近百位銀發(fā)“郵友”相聚一堂,慶祝重慶市封片戳集郵研究會成立20周年。他們平均年齡超過60歲,卻在享受集郵和研究的樂趣中依然年輕。
封片戳是信封、明信片、郵戳的合稱。據(jù)重慶市封片戳集郵研究會會長王自力介紹,當年研究會的成立填補了重慶市集郵協(xié)會對傳統(tǒng)類、郵政歷史類、郵政用品類專門研究的空白。20年過去,這群郵友很多都已白發(fā)蒼蒼,最年長的94歲,依然癡迷于集郵和研究。
其中,有郵友收集到了十九世紀初的郵政路單,記錄了清朝末年重慶到西藏的郵路歷史:成批郵件被裝袋后要填一張單子,從這張路單上就能看出郵件寄送的軌跡——并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直接送去,而是還要在上海中轉(zhuǎn),有的郵件居然是走海路,途經(jīng)印度后再到達西藏。
這群六七十歲甚至耄耋之年的郵友都有很多筆友,王自力就有數(shù)百位分布于全國各地的郵友,他們之間會不定期互相寫信、寄明信片。王自力表示,5月19日解放碑郵局,將啟用一個旅游主題的郵資機宣傳戳活動,有包括武隆天生三橋、南川金佛山等特色郵資機宣傳戳,他準備前往蓋戳,再寄給郵友們作為紀念和祝福。
“集郵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這是一項非常健康、有益身心的愛好?!蓖踝粤πχf,自己從七八歲開始集郵,現(xiàn)在75歲,還經(jīng)常參加郵展,去各地郵市、郵刊上“淘票”,也見證了中國郵政的發(fā)展。他收集制作的郵集花卉郵資封等作品在全國、國際郵展上都獲過大獎。
據(jù)了解,重慶目前堅持集郵的“郵友”至少有十多萬人,民間集郵組織除了封片戳集郵研究會外,還有生肖集郵研究會、航天集郵研究會等。
“集郵不是說郵票在你手里就行,而是需要對郵票有深入了解。每一張郵票背后都有可追溯的歷史和精彩的故事。”重慶市封片戳集郵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伍明宣表示,將收集到的郵品,按照一定邏輯通過設(shè)計、編排,組成表達一定內(nèi)容或講述一段完整故事的專輯,使其具有美感和藝術(shù)價值,并傳播出去,才算發(fā)揮出郵票的價值。他也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加入收藏、研究封片戳的隊伍中,共同分享集郵的樂趣。
上游新聞記者 紀文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