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為進一步推進“窗簾之約”惠民工作落細落實,合肥市蜀山區筆架山街道以“三好”工作法為抓手,深入推進“窗簾之約”特殊群體關愛行動,通過機制保障、精準摸排、科技賦能三項舉措,構建起“數據跑腿+人文關懷”的立體化服務網絡,讓高齡獨居老人、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切實感受到基層治理的溫度。
謀篇布局“機制好”,三級聯動筑牢保障基石
“特殊群體關愛不是單一部門的事,需要構建全域協同的‘大民生’格局。”筆架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涂成杰表示,“街道第一時間召開專題部署會,壓實5個社區責任,橫向整合民政、衛健、應急等3個職能部門,建立‘街道統籌、社區負責、部門協同’三級工作體系,對照《‘窗簾之約’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一戶一策服務標準和‘三色預警’響應機制。”
在責任分工上,筆架山街道不斷強化黨建引領,積極建立周調度機制,社區按照“網格長+樓棟長”雙長協同,部門聚焦數據共享、資源調配等核心環節,形成“握指成拳”的工作模式。翠庭園社區網格員張明深有感觸地說:“現在部門間數據聯動聯享,我們上門服務做到‘精準畫像’,再也不用重復采集信息,居民配合度更高了。”
精準滴灌“摸排好”,數據跑路織密需求網絡
為破解特殊群體“底數不清、需求不明”的治理痛點,街道創新“大數據+鐵腳板”摸排機制。一方面接入民政救助、衛健健康、殘聯服務、網格管理4大數據庫,通過智能比對篩選出高齡獨居、困境兒童、殘障人士等6類重點人群;另一方面開展為期15天的 “敲門行動”,組織120名網格員、“紅色小管家”、黨員志愿者逐戶走訪,累計核查2300余戶,建立包含360 名特殊群體的動態電子臺賬,積極與109名高齡、獨居、孤寡、行動不便等老人定下了“窗簾之約”,同步鏈接醫療資源開通綠色就醫通道,實現從“被動響應”到“主動發現”的治理升級,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評。
“街道結合不同幫扶對象,充分利用‘智能+’科技手段,組建28支‘門鄰守望’志愿隊,開展門對門、一對一暖心服務,及時了解幫扶對象生活動態。”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孔丹表示,“前天,家住翠庭園小區的湯大爺家上午10:30還沒有拉開窗簾,住在對門的退休老黨員王傳付敲門發現老人突發身體不適,及時幫助聯系家庭醫生開具藥物,如今湯大爺身體已經康復。”
智慧服務“體驗好”,科技賦能點亮幸福夕陽
天鵝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監控大屏,智能設備-人臉抓拍系統實時顯示獨居老人的出入動態。這是街道打造的“智能監測+人文關懷”新服務模式:為高齡、空巢、獨居老人安裝智能貓眼、電子煙感報警器等設備,發動黨員志愿者、“紅色小管家”、外賣騎手等200余名社會力量,提供“5+X”暖心服務清單,開展送餐送藥、衛生清潔、免費理發、溝通交流、收集需求等5項基礎服務420人次,陪同就醫、節日陪伴等個性化服務130人次。
學林軒社區93歲抗美援朝老兵吳奶奶高興地說:“孩子們在外工作放心多了,志愿者每天敲門問問好,比親閨女還貼心。”據悉,自4月項目啟動以來,“門鄰守望”志愿隊累計開展服務420余人次,成功處置突發情況5起,特殊群體幸福感測評達98.6%。更值得關注的是,街道將“窗簾之約”與基層黨建深度融合,通過“周末議事廳”“敲門行動”吸納居民意見,推動服務內容從“政府端菜”向“群眾點單”轉變。
如今在筆架山街道,“窗簾是否拉開”已成為特殊群體關愛服務的“晴雨表”。這項始于窗簾、不止于窗簾的民生工程,不僅織密了特殊群體的安全防護網,更探索出一條 “數據智能+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新路徑。正如街道黨工委書記龔俊林在項目推進會上所說:“我們既要用科技手段守住安全底線,更要用人文關懷筑牢情感紐帶,讓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城市發展中感受到觸手可及的幸福。”目前,這場溫暖的“窗簾之約”,正成為筆架山街道新時代基層民生保障的生動注腳。(陳 軍 胡志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