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山西省27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近年來,柳林縣通過推行“12345”工作法,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改革新路徑。柳林縣1288平方公里土地上,42.29萬畝喬木林與53.54萬畝草場正煥發新的生機。
成立“一套專班”,推動工作進展。柳林縣成立林改試點工作專班,建立包鄉(鎮)包村、包業務指導、包工作進度的工作機制,并出臺《柳林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確定金家莊鎮、成家莊鎮兩個試點鄉鎮,并由縣委書記和政府縣長分別包聯。2024年柳林縣完成首批林權不動產登記證發放,實現林地流轉2380畝。
做好“兩項準備”,明晰工作任務。一是宣傳解讀政策。該縣分三路深入各鄉鎮摸清有關歷史遺留問題,并征求林改工作意見建議。同時對林改政策進行宣傳解讀,為后續工作奠定基礎。二是摸清資源底數。通過查閱2680卷林改相關檔案資料、臺賬圖冊,進行全面排查摸底,建立林改基礎臺賬。再結合國土三調數據,建立涵蓋資源調查、問題排摸等基礎臺賬。針對林地權屬交叉、界址不清等問題建立問題臺賬,并結合實際逐步進行整改。
形成“三版底圖”,推進確權發證。根據國土“三調”數據,以行政村為單元制作第一版林改工作底圖。鄉(鎮)、村、社區根據國土“三調”圖庫,將林改圖斑全部落入國土“三調”數據庫,完成林地圖斑的細化,制作第二版林改工作底圖。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林改數據進行落地上圖,經審核公示后形成第三版林改工作底圖,最終形成林改數據矢量庫。
推行“四種模式”,發展林業產業。推行“企業+”模式,鼓勵各類企業以林業重點工程為載體,通過開展合作經營帶動周邊林草產業提質增效。推行“晉興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模式,結合鞏固銜接項目發展酸棗產業3000畝、核桃高接換優5000畝等項目。推行“造林合作社+”模式,支持造林合作社與村集體、林業大戶通過托管、合作等方式參與涉林項目。推行“國營林場+”模式,出臺《柳林縣國營林場“百場帶千村”行動實施方案》,與周邊鄉村通過資源托管等方式,在森林撫育、生態林管護、護林防火等方面開展合作。
建立“五項機制”,確保改革成效。一是建立林權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明確責任主體,對有苗頭性的矛盾糾紛及時排查。二是強化聯農帶農機制,以國有林場、晉興公司、村集體合作社等為主體,引導群眾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三是健全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以村為單位對公益林實行集體統一管理,按照標準足額兌付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四是探索林業碳匯開發機制,組織開展林業碳匯資源本底調查和評估工作,建立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管理制度。五是完善保險服務機制,將政策性森林保險、野生動物致害補償保險、古樹名木保護補償保險、護林員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納入地方保險政策范圍。(記者 韓笑)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