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剛剛在中美經貿會談中達成階段性“休戰”協議的特朗普,迫不及待地將炮口轉向大西洋彼岸:“歐盟對美國非常不公平!他們每年賣給我們1300萬輛汽車,而我們幾乎連一輛都賣不出去。”此言一出,全球輿論瞬間聚焦這場新的貿易風暴。他在記者會上直言:“中國是重要的貿易伙伴,但歐盟的問題更加緊迫。”
4月初,美國曾宣布對所有歐盟商品加征20%的“對等關稅”,盡管隨后暫緩了這一措施,但10%的基準關稅和針對汽車、鋼鋁的25%關稅仍在生效。數據顯示,2024年歐盟對美商品貿易順差高達1982億歐元,其中汽車和飛機是主要貢獻者。特朗普顯然希望通過復制對華談判的“極限施壓”策略,在歐盟身上獲得新的成功。在記者會上,特朗普將火力集中在兩個領域:汽車貿易和藥品定價。他反復強調,歐盟對美國汽車設置的“隱形壁壘”導致美國車企難以進入歐洲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歐盟對美汽車出口額達73億歐元,而美國對歐出口僅為個位數。
大眾、寶馬等歐洲車企在美國市場占據三分之一的份額,25%的關稅一旦全面實施,其在美國的售價將飆升,可能迫使消費者轉向本土品牌。藥品定價則是另一個焦點。特朗普指責歐盟通過“殘酷”手段壓低藥價,導致美國消費者承擔了過高的研發成本。他透露,美國政府已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將處方藥價格與其他國家“掛鉤”,預計可使藥價降低50%-90%。這一舉措直接沖擊了歐盟的藥品采購體系,德國默克、法國賽諾菲等企業可能面臨利潤縮水的壓力。
此次爭端的升級,暴露出美歐在貿易規則上的根本分歧。歐盟堅持以WTO為框架解決爭端,而美國則試圖通過單邊關稅重構“美國優先”的貿易體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明確表示,只有在美方提出“具體方案”時才會會面談判,這與特朗普此前的“先發制人”策略形成鮮明對比。在這場博弈中,歐盟能否像中國一樣抵御美國的壓力?答案是,歐盟的經濟韌性為其提供了一定底氣。2024年,歐盟對美貿易順差僅占其GDP的1.2%,遠低于中國的3.1%。
此外,歐盟在服務貿易領域對美存在1040億歐元逆差,美國科技巨頭30%的利潤來自歐洲市場,這為歐盟提供了反制籌碼。然而,歐盟的內部協調問題不容忽視。27個成員國在農業補貼、數字稅等問題上分歧嚴重,意大利、匈牙利等國對強硬反制持保留態度。相比之下,中國在關稅戰中展現出的戰略定力和統一行動,是歐盟難以復制的。
正如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模擬顯示,若歐盟以25%的關稅報復,美國經濟損失將翻倍,但歐盟自身也將承受0.4%的GDP萎縮。當前,美歐雙方都在等待對方先邁出第一步。特朗普宣稱“美國掌握所有牌,要求歐盟必須讓步。”但歐盟的反制清單和WTO訴訟顯示其不愿輕易妥協。波音公司已警告,若歐盟關稅落地,其寬體飛機訂單可能減少15%。
而美國中西部農場主則擔心,歐盟對農產品的反制將沖擊大豆、玉米等出口,這對特朗普的票倉構成直接威脅。如果歐盟妥協,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其他國家可能被迫接受美國的單邊規則;若歐盟強硬反擊,則可能加速全球貿易體系的碎片化。正如中國在日內瓦會談中展現的智慧,“斗而不破”或許是美歐避免兩敗俱傷的唯一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