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一件件文物和標本記載著人類與萬物的歷史。近年來,我國國內的博物館、科技館熱度居高不下,不少知名展館逢節假日更是一票難求。據新華網今年4月的報道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家一級博物館博物館總數6833家,硬件、技術現代化水平快速提,可謂升品類繁多、分布廣泛、學科多樣。僅2023年,國內博物館就舉辦共計4萬余陳列展覽、38萬余場教育活動,接待觀眾達12.9億人。
但在展館人潮的繁榮熱鬧之外,從業內人士角度看來,中國博物館卻正處于轉型發展的十字路口。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北大生命科學學院聯合學而思集團舉辦的“基層中小學博物教育可持續發展人才研修班”活動現場,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郭傳杰就談到,當前我國博物館現狀是館建多而快,旅游業興旺,但其內涵的博物學研究發展式微。
他在主旨分享中提及,以《博物館條例2015》為例,雖文件明確了教育職能,但實施細則缺失,且評價標準仍落在"參觀時長"的窠臼。在博物教育認知層面仍以純知識傳遞為主,“像恐龍展區解說牌仍僅體長、食性等事實描述,一些館展年度評估只統計講座場次?!?/p>
與此同時,研修班課程上多位博物及科學教育專家都談到,中國的博物科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知識點,更需要培養學生提問、求證、反思的思維習慣。
“百館”落地
破解鄉村科學教育難題
“給孩子 100 座博物館" 公益項目第二期簽約儀式。右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石長翼,左為學而思執行總裁位晨
活動現場,南都記者從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悉,該院聯合學而思博物正式啟動了第二期 "給孩子 100 座博物館" 公益項目,并同步開啟“北京大學基層中小學博物教育可持續發展人才研修班”。
當前,科學教育在鄉村小學已經普遍獲得了重視。但在部分學校仍然存在一些具體的困難,比如部分教具難以跟上時代,部分學校的科學老師只能由其他學科老師兼任,精力有限,等等。而"給孩子 100 座博物館"這一公益項目所捐贈的 “微型博物館”,則能在這些方面為老師提供幫助。
在項目推動下,一些鄉村學校的科學教育有了新抓手、新亮點。河南省嵩縣鶴鳴小學黨支部書記程小飛老師,全程主導 “微型博物館” 的申請、布展及科技節組織等工作,并且主動擔任博物講解員。
“給孩子 100 座博物館” 公益項目一年來已落地全國多省市小學
“微型博物館” 是一組體系化的教具盒子,每個盒子對應自然、科技、文史等專屬主題,內含藏品及配套課程,孩子們可以零距離接觸到來自億萬年前的化石、豐富珍貴的自然標本、炫酷的科學裝置和博古通今的歷史器物,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
在儀式現場,程小飛結合河南洛陽 “十三朝古都” 的地域文化,以收到的 “古代銅車馬模型” 為例,向孩子們講解古代車馬制度:洛陽 “天子駕六” 博物館展示了周天子的六匹馬拉車,而微型博物館的四匹馬拉車對應諸侯規格,大夫用三匹馬,百姓多用一至兩匹。
河南省嵩縣鶴鳴小學程小飛老師分享科學教育、博物教育一線經驗
“這些展品就像連接古今的橋梁,”程小飛說,“當孩子們發現課本里的歷史知識能在‘微型博物館’中觸手可及,他們對科學和文化的探索欲就被點燃了。”
記者從項目啟動儀式上獲悉,繼 2024 年首期項目向全國 100 所小學捐贈微型博物館后,二期項目升級構建 "硬件支持+師資培養+成果孵化" 的科學教育生態鏈,致力于將博物館資源轉化為鄉村學校的常態化科學教育力量。
博物科學教育方法論:
從問題入手
記者同時從活動現場了解到,本期公益項目同步啟動的研修班,由北大生科院與學而思博物聯合開發,擬通過為期2日的課程培訓,幫助教師掌握博物館課程理念設計、校本課程開發及微型博物館運營管理等核心技能,旨在為鄉村科學教育培育專業師資力量。
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修班第一課,由郭傳杰為學員帶來了精彩的博物館科學教育的講解。在郭院士看來,"科學教育"不同于"知識普及",智能時代更要求教師在傳遞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的認知從 What 變到 How 、 Why 。
“我們的博物教育、科學教育,不僅要讓孩子知道‘霸王龍體長13米’,更要理解它為什么這么大、如何測出這么大?!惫鶄鹘苤赋觯壳拔覈┪锝逃亩贪宀粌H限于與觀眾互動稀缺、與校本課程協同欠佳,以及對單一展演技術的依賴,更深層次的是對科技館科教育人屬性的概念認知不到位。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郭傳杰在研修班授課
他強調,當前中國博物館正處于轉型發展的十字路口,急需從"知識倉庫"的淺層認知轉變為"思維引擎"深層體悟,“要讓學生離開展館,帶走的不只是碎片化知識點,而是像科學家那樣提問、求證、反思的思維習慣,從表演性示范轉向真實問題探究。”郭傳杰的觀點擲地有聲。
“我們始終堅持扎根中國大地開展實踐探索,從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以積極進取的姿態融入這個數字化時代?!痹?8日下午的研修班課程分享中,史家胡同小學副校長、特級教師郭志濱以該校博物校本課程亮點經驗為例,分享了博物類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技巧。她以“AI 點亮文脈,博悟智啟未來”為結語,強調面對數智時代的到來,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加快教育的數字化轉型。
當日,學而思博物張丹博士、蒙皓博士聯合北京大學孟世勇老師、劉超老師,還為研修班教師提供了校園實踐示范課,助力“校內博物館 + 課后實踐”的連貫式教學。
后續的課程中,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賀新強還將在研修課中憑借北大生物標本館豐富資源,傳授打造特色 “校本課” 的寶貴經驗,以期引導參訓教師以生物標本為切入點,設計激發學生興趣的探究課程。
研修班采用 “理論學習—成果轉化” 的培養模式,完課教師將獲得北京大學頒發的“北京大學基層中小學博物教育可持續發展人才研修班”結業證書。在成果轉化環節,《中國國家天文》雜志的張超老師講解如何搭建在校天文科學成果平臺,《少年科學畫報》主編孫鍇傳授撰寫優質科普文章的方法。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的實踐成果,將有機會在《中國國家天文》《少年科學畫報》等權威期刊發表,讓鄉村科學教育的實踐成果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推廣。
多方協同
構建科學教育共同體
記者同時獲悉,作為項目發起方,學而思博物還將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持續開放科研教育資源,為更多學生和科學教師提供北京及全國其他城市“博物館云科考”的直播學習資源。
"高??蒲性核暮诵娜蝿帐侨瞬排囵B和科學研究,但社會公益服務也同樣是國家賦予我們的職責?!?strong>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石長翼在啟動儀式上表示,孩子對自然、對世界天然充滿好奇心,北大生科和學而思博物共同打造的博物館項目是從教育的情懷和本質出發,去激發孩子對自然的求知欲本能。
學而思執行總裁、學而思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位晨在發言表態,“今年,我們與北大生科共建的博物館主題公益項目再度升級,相信能給一線學校和老師帶去更多幫助,為科普教育再貢獻一份力量?!?/p>
據悉,長期以來,學而思在鄉村教育領域不斷深耕,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學而思先后發起 “同一課堂” 支教項目,通過“春芽在線” 教育公益平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打造 “AI 老師” 教授普通話,開展 “起點計劃” 走進山村幼兒園;借助“雙師課堂”為邊疆、山區孩子授課,捐建“親子悅讀館”助力全民閱讀;還通過“學而思手拉手行動”將 AI 技術引入鄉村學校。從資金支持、師資派遣到內容輸出、技術助力,全方位為鄉村教育賦能。
采寫:南都記者 呂虹 發自北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