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融合、文化發展的浪潮中,如何讓典型報道“立得住、傳得開”?采訪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如何跳出采訪模板打動采訪對象,走進他的內心?采訪與寫作,哪個更重要?……5月14日,新華社高級記者、首位領銜記者張嚴平的最新作品《時代面孔:新華社領銜記者筆下的人物肖像》走進軍營讀書分享會第一場在火箭軍駐京某部舉行。活動現場,火箭軍部隊新聞文化骨干們結合實際工作中的問題與困惑與張嚴平展開熱烈互動。
新華社高級記者、首位領銜記者張嚴平
張嚴平以“典型報道的采訪與寫作”為主題,結合《時代面孔:新華社領銜記者筆下的人物肖像》一書中的鮮活案例,有針對性地剖析了典型報道的“成功密碼”——“采訪、采訪、再采訪”“理解、理解、再理解”。她強調說,只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不斷地進行采訪,去理解采訪對象的生活、情感與精神世界,才能挖掘出新聞背后最真實、最動人的故事,《索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篇經典報道就是這樣誕生的。通過總結《明天,太陽照常升起》等報道的采寫過程,她總結做好人物報道“采訪要占到70%—80%的比例”;在大量真實的采訪素材基礎上,寫作要“找眼睛”“提煉主題”;“寫作風格因人而異,不要刻意”,但文字務必做到“準確、真實、樸素、靈動、雋永”……這些寶貴的經驗與見解為現場的部隊宣傳文化一線工作者們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法,引發他們對新聞理想和使命產生更深刻的思考:我們的鏡頭是否真正對準了基層一線?我們的文字是否真正觸達了官兵內心?我們的報道是否真正經得起歷史檢驗?
與會部隊宣傳文化工作者們表示,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清晰方向。火箭軍轉型建設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期,戰略部隊的新風貌、新成就、新典型亟待挖掘,無論官兵還是文職人員,都應不斷加強業務學習,自覺踐行腳力、腦力、眼力、筆力,提高能力素質。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業務充電,更是一場與“新聞理想”的對話。張嚴平是典型報道的卓越“擺渡人”,更是與火箭軍血脈相連的“家人”。《時代面孔:新華社領銜記者筆下的人物肖像》一書,字里行間滿是“腳沾泥土、心貼官兵”的溫度。書中記錄的每一張面孔,都是時代精神的切片;每一段采訪心路,都是新聞理想的注腳。他們將以此次授課為契機,踐行“四力”要求,把“走得近、蹲得住、挖得深”作為基本功,帶著《時代面孔:新華社領銜記者筆下的人物肖像》中“發現美的眼睛”,深入演訓現場、發射架下、科研陣地、基層一線,用有溫度的筆觸講好導彈官兵的奮斗故事,讓更多“大國長劍背后的面孔”被看見、被銘記。
2005年,張嚴平曾作為中央新聞媒體采訪團核心成員,深入戰略導彈部隊,參與“忠誠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揮員”楊業功的采訪報道。她采寫的通訊《將軍已經出發》《將軍沒有遠行》在全社會產生強烈反響,《時代面孔:新華社領銜記者筆下的人物肖像》一書中特別收錄了《將軍已經出發》一文和采訪手記《將軍給我的感動》。(田麗麗 任溢賾 袁璐璐 呂新月)
讀書分享會后,張嚴平為軍營讀者們簽名寄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