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5月15日晚,沉寂許久的小米創始人雷軍向內部員工發表了演講。與過往不同,他較為少見地通過念稿子的方式來完成這次演講。
在演講中,雷軍首次回顧了小米SU7事故帶來的沖擊與其內心的煎熬,并對過去五年的發展進行了總結,同時宣布自主研發的手機SoC芯片“玄戒O1”預計于月底發布。
在這個時間點,安排一次“反思共情+利好振奮”式的宣講,雷軍或許意在平息過去一個多月來的負面與輿論風暴。
但這可能并未“對癥下藥”。
第一,SU7致命事故,至今沒有“閉環”答案。
3月29日安徽高速上的事故造成三條年輕生命的消逝,警方的調查仍在進行,小米表示“積極配合”而無后續披露,亦未公布系統升級或召回計劃。即便放出車輛日志以示“門鎖可手動解鎖”,仍無法回答核心疑問:為何碰撞前ADAS沒有主動剎車、碰撞后迅速起火?
第二,SU7 Ultra退車風波,官方也未充分響應。
價值4.2萬元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被拆解證實幾乎只是裝飾件,數百名SU7 Ultra車主組建維權群,要求“無責無損”退車或退定金。雖然小米的道歉及時而誠懇,但也難以符合用戶期待的“完整解釋”與“對價補償”:只提供“改配鋁蓋+贈送2萬米分”的補償,對已提車用戶拒絕退車。
縱觀整場演講,雷軍針對SU7事故暴露的安全隱患、品控疑慮,是否存在?如何解決?具體改進措施與驗證結果是什么?語焉不詳;對于SU7 Ultra的“退車潮”,下一步將如何妥善處理用戶訴求?未見闡釋。
若僅依循過往“轉移注意”與“宏大敘事”的公關路徑,用新故事覆蓋“舊傷疤”,恐怕難以修復信任斷裂。
雷軍今日的困境是過往成功的副產品。
從手機時代的“為發燒友而生”“極致性價比”敘事,到汽車領域的“地表最速量產車”“保時捷平替”標簽,小米始終將用戶共情放在首位,將公眾期待推向極致,將雷軍符號化與小米品牌互為賦能。
小米的營銷模式過度依賴“創始人IP+參數神話+粉絲經濟”三位一體,這種模式在電子消費賽道尚可憑借快速迭代稀釋預期差異,但在汽車這種高客單價、長生命周期、強安全屬性的重制造業領域,過度承諾與產品實績稍有錯位便會被無限放大。
只有直面用戶的“審判目光”,臨淵履薄才會成為偉大消費品企業的慣性與常態。
曾經,豐田用三次全球召回為組織“刮骨療毒”。2009年至2010年“踏板門”事件后,豐田董事會自罰年薪、重塑質量監控體系,被美國調查組批評“人人負責,即無人負責”,隨后進行高層“大換血”。
曾經,三星用170億美元學費買來透明。2016年Note 7電池起火,三星兩次全球召回并最終停產該機型,公開完整時間線和損失測算,用實際行動止損品牌信任。
這些經典案例的共同點在于,將危機視為校準價值觀的契機,而非公關博弈的戰場。
雷軍曾有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但汽車工業沒有風口,只有長坡厚雪的勤謹耕耘。
時移世易,今日雷軍和小米的影響力都已太過強大。強大到難以再用共情來消弭質疑。因此,不妨把握這次危機來一場“祛魅”革命。
“祛魅”不是唱衰,是整理行囊再出發,讓企業從聚光燈下回到試驗臺前、讓企業家從流量池中回到生產線上。
“造神”時代已經遠去,用戶心智日益成熟。這條路或許沒有發布會上的掌聲雷動,卻能通向更堅實可期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