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齊魯晚報報道的一位“斜杠青年”引發社會關注——99年出生的康復治療師熊女士,白天在私立醫院康復科為患者進行康復理療、功能鍛煉,夜晚則化身廢品站理貨員,這種反差巨大的雙面人生經媒體傳播后迅速登上熱搜。
視頻來源:齊魯晚報
01
據披露,熊女士每日八點準時出現在醫院康復科,為住院患者提供專業康復治療服務,五點半下班后便直奔父母經營的金屬廢品回收站。
在這個特殊的工作場景里,她熟練地進行廢品分類、貨物搬運,日復一日的勞作讓手臂練出結實肌肉。“從小在廢品站幫忙,長大也不排斥,現在多分擔些,父母就能少辛苦些?!?/p>
面對鏡頭,這位年輕治療師坦言,廢品站的收入確實超過醫院薪資——本職月薪約四千元,雖然父母不發放固定工資,但會通過其他方式給予經濟支持。
隨著媒體報道的發酵,這位年輕醫務工作者意外卷入輿論漩渦。部分網友質疑其利用職業身份進行網絡營銷,對此熊女士回應稱,自2020年起便開始記錄日常生活,并非為了“起號”。
針對網絡熱議的廢品回收收入高于醫生本職工作的說法,她特別強調:“自己是康復治療學專業畢業,在醫院屬于醫技崗位。薪資狀況僅代表個人情況,不能反映整個醫療行業現狀?!?/p>
02
事實上,康復治療師的薪酬困境在業內早已不是秘密。行業數據顯示,該崗位全國平均月薪約為5000元,呈現顯著地域差異:一線城市可達6000-15000元,二線城市普遍在3000-6000元區間,三四線城市則更為偏低。
業內人士指出,這種薪資困境與康復科在醫療機構中的定位密切相關。作為輔助科室,其收入分配長期處于醫療體系末端。
根據丁香園2019年至2023年間的相關數據統計,康復科在這五年間的平均年薪水平始終位列公立醫院各科室薪資排名的倒數幾位。
《中國醫院薪酬報告》2023年也做了一份調研,康復科初級年薪也就比皮膚科好一些,排名倒數第2;中級年薪再比檢驗科稍強一些,排名倒數第3,堪稱難兄難弟。
去年10月起,我們賬號也發起過一項關于國內治療師職業生態現狀的調查問卷,全國近300家醫院的治療師參與其中。根據我們數據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6%的治療師收入在6K以下。
03
由此可見,熊女士的經歷絕非個案,而是普遍存在于康復治療師群體中的職業現狀——除卻少數以康復為特色??频尼t療機構。
在工作之余仍能有效支援家庭,熊女士的堅韌與擔當已然超越了大多數同齡人。
盡管每個醫務工作者都在竭盡全力,但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付出與回報未必總能對等。個人所得往往與所在機構的運營狀況、地域經濟水平等因素密切相關,這種現實落差時常考驗著從業者的職業信念。
我們相信,許多醫務工作者最初選擇這份職業都是源于內心熱愛,在擁有更多職業選項時仍能堅守崗位,這本身就值得尊敬!
讓我們為熊女士點贊,也為所有默默堅守的你們點贊!
· 歡迎點贊、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文章來源:康知了
編輯丨云自閑
本文系“康知了”綜合整理創作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部分內容為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