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李慶
蘇東坡,這位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不僅在詩詞、書法、繪畫等領域成就斐然,其對美食的熱愛與獨特見解,也為后人留下了無數佳話。從東坡肉到荔枝,從魚鮮到蜜酒,他的飲食愛好和飲食實踐,不僅是個人生活及態度的寫照,更是宋代飲食文化的縮影。
5月20日下午3點,新一期東坡大家講即將上新。本期講座邀請到著名考古學家、四川大學教授齊東方,他將在四川工商學院眉山校區岷江大講堂西廳,帶來一場主題為《蘇東坡與宋代飲食》的精彩講座。在這場講座中,齊東方將以考古學的獨特視角,從蘇東坡的美食人生切入,通過出土文物、文獻典籍與蘇軾詩文互證,揭開宋代飲食文化的鮮活圖景。
東坡為引,串聯宋代飲食文化
作為一名最會吃、會做的大文豪,蘇軾一生創作了大量與飲食有關的詩文。他不僅將煙火氣升華為詩意,更在詩文中藏著大量宋代飲食文化密碼。
在蘇東坡的世界里,酒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他愛喝酒,更癡迷于釀酒,其詩文詳細記錄了宋代的釀酒原料與過程,為我們揭開了當時酒文化的神秘面紗。在《蜜酒歌》中,蘇東坡與道士楊世昌交流蜜酒釀造之法,“百錢一斗濃無聲,甘露微濁醍醐清”,生動描繪了蜜酒色澤與口感,也透露出宋代已將蜂蜜作為釀酒原料,且追求酒液醇厚、口感清冽的品質。此外,蘇東坡還在《酒經》中,詳細記載了“投醒”等釀酒步驟,展現了宋代釀酒技術的成熟,反映出當時人們對釀酒工藝的不斷探索與創新。
而在《老饕賦》里,蘇東坡更是以精妙絕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豐盛的宋代美食畫卷:“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櫻桃蜜煎、杏仁蒸羔、蛤蜊就酒、酒糟醉蟹,這些菜品不僅展現了宋代豐富多樣的食材,更體現了當時高超的烹飪技藝。煎、蒸、煮、糟等多種烹飪方式的運用,說明宋代人對美食的制作已十分講究,追求色香味俱全。同時,也反映出宋代飲食注重食材本味與調料搭配,通過不同的烹飪手法激發食材的獨特風味。
宋代,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飲食風格豐富多樣,烹飪技藝日益精湛,飲食市場繁榮昌盛。此次講座,齊東方將蘇東坡的飲食愛好與整個宋代飲食緊密聯系起來。通過深入剖析蘇東坡筆下的美食以及他在各地的飲食經歷,去展現宋代的社會風貌、經濟發展以及文化傳承。
考古實證,還原宋代飲食場景
齊東方教授作為考古學家,在金銀器、玻璃器研究領域成果卓著。他的研究成果為我們了解古代社會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在本次講座中,他還會結合考古發現,從實物證據的角度,深入探討宋代飲食文化。考古出土的宋代餐具、炊具,不僅反映了當時的工藝水平,也與飲食方式、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如1981年江蘇溧陽平橋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套銀器中有一組共九件的小銀碟,九件小碟底部分別刻了牡丹、櫻桃、繡球、山茶、芙蓉等九種不同花卉,制作十分精美,由此可見宋代飲食已經十分講究。
宋代是鐵鍋普及的重要時期,鐵器冶煉技術的提升使鐵鍋成為主流炊具,成為貴族乃至尋常百姓家煎炒烹炸的基礎工具。1978年嘉定出土的宋代鐵鍋以及1987年在“南海一號”沉船發現的大量鐵鍋,都證實了鐵鍋在宋代的普及和其作為貿易商品的重要性。
通過對這些考古發現的解讀,以及和文獻壁畫、蘇軾詩詞的相互印證,觀眾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宋代人的飲食場景,了解宋代飲食文化的物質基礎。
因此,無論是對蘇東坡充滿敬仰,想要深入了解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是對宋代飲食文化興趣濃厚,渴望探索那個時代獨特的飲食魅力;亦或是對考古學與歷史文化的結合充滿好奇,都不容錯過這場講座。封面新聞APP將對本場講座全程直播,不能親臨的朋友可以關注封面新聞APP線上收看,一同走進蘇東坡的美食世界,領略宋代飲食文化的獨特韻味。
【嘉賓介紹】
齊東方,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導師。2022年始任四川大學講席教授。主要從事漢唐時期考古、歷史、文物、美術教學與研究。出版《唐代金銀器研究》等多部學術專著,發表論文二百余篇,涉及領域包括墓葬制度研究、金銀器研究、絲綢之路研究、唐代陶俑研究和吐谷渾余部歷史等。另有文化普及類文章百余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