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歌劇院的后臺,彌漫著一種既緊張又充滿期待的氛圍,昨晚,秦海璐再次化身為話劇《四世同堂》中那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大赤包,角逐中國戲劇的至高榮譽——梅花獎。
對她而言,上海不僅是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舞臺,更是福地。
時光倒回15年前,當導演田沁鑫帶著老舍那部厚重的《四世同堂》找到她時,秦海璐剛剛在香港舞臺上揮灑完《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熱烈與奔放。
秦海璐(右三)在《四世同堂》中飾演“大赤包”
?王凱
在香港逼仄的街邊大排檔,麻辣的水煮牛肉翻滾著熱氣,也點燃了秦海璐心中想要挑戰的渴望。“我能演大赤包嗎?”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詢問,卻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
田沁鑫回憶道,身形纖細的秦海璐,與原著中那個富態的“西太后”相去甚遠。原本,她希望秦海璐演韻梅,“我覺得她有賢良淑德的一面”。然而,秦海璐眼中那份對藝術的追求和性格中的率真,如同盛夏的烈日般灼熱,最終打動了她。“試試!”一句擲地有聲的應允,開啟了秦海璐與大赤包長達15年的奇妙緣分。
秦海璐(中)在《四世同堂》中 / ?王凱
為了更貼近角色,秦海璐可謂傾盡全力。
她穿上厚重的棉襖,仿佛身負百斤。腿上綁著沙袋,每一步都沉重而真實,只為捕捉大赤包那份因肥胖而略顯拖沓的步態。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為了塑造角色那副飽經風霜的煙酒嗓,她竟不惜損傷自己的聲帶,數度失聲。這種近乎“自殘”式的付出,源于她對經典的敬畏,對角色的癡迷。“只有在啞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那種聲音的來源、氣息的走向。”她說得那樣坦然,仿佛這只是一個演員理所應當的修行。
秦海璐(右)在《四世同堂》中 / ?王凱
對于秦海璐而言,上海這座城市,更承載著她諸多美好的回憶。“上海應該算是我的福地。”她坦言,自己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擔任評委,執導編劇的電影《拂鄉心》也曾入圍主競賽單元,主演常楓還獲得了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和靜安現代戲劇節“壹戲劇大賞”都在這片土地見證著她的藝術成就。
此次前來角逐梅花獎,她也懷揣著美好的期盼,希望能再次得到上海這座城市的眷顧。
秦海璐(右)在《四世同堂》中 / ?王凱
秦海璐深愛著上海的藝術氛圍,她認為這座城市有深厚的觀眾基礎和極高的藝術品位,這正是上海能夠邁向亞洲演藝之都的重要原因。
她也期待著中國國家話劇院能夠在即將開啟的上海演出季中,將更多優秀的戲劇作品帶到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與上海的觀眾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
為了秦海璐角逐梅花獎,國話十幾位已退休的老藝術家再次回到劇組,幫忙打理舞美、音效、服裝等各個環節。
當秦海璐在后臺看到那些熟悉又親切的面孔時,所有的言語都顯得蒼白無力,唯有一次又一次的擁抱,才能表達她心中的感激。
《四世同堂》是我在國家話劇院演得最長的戲,它就像我戲劇生命中的一部分。”秦海璐動情地說。她希望自己能一直演下去,即使有一天不再飾演大赤包,也希望能挑戰四奶奶等其他角色,與這部戲相伴一生。
“2025國話·上海演出季”演出時間表
開幕大戲《四世同堂》
7月17日至19日,大上海劇場
《鼓樓那些事兒》
7月25日至27日,大上海劇場
《大宅門》
8月15日至17日,上海大劇院
《直播開國大典》
9月5日至6日,大上海劇場
閉幕大戲《北京法源寺》
9月25日至30日,前灘31藝術中心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趙玥
圖片:王凱,部分源自網絡
編輯:江妍
?新民晚報文化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