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際,銅梁區圍龍鎮龍湖村千畝蜜桃基地里青色的桃子掛滿枝頭,郁郁蔥蔥的巴岳山下,橋亭湖碧波蕩漾,湖邊林間野鴨、白鷺翔集,一棟棟白墻灰瓦的農舍散落在綠水青山之間。
如畫的景致里,龍湖村十二時院子秋申堂民宿內,村民覃明超正忙著更換床單、整理房間,“民宿開業半年來,生意紅火,特別是周末和節假日,幾乎都是滿房。想要入住的客人,都要提前預訂。”
淡黃色的墻面、棕褐色的屋頂,加上一圈木頭柵欄……通過輕介入、微改造方式有機更新,覃明超原本的平房變成了錯落有致的巴蜀美麗庭院。
龍湖村坐落于巴岳山麓、橋亭湖畔,依山傍水。然而,村里的“美”不僅源于自然資源,更源自村莊規劃的整體統籌。
規劃先行 因地制宜
精準定位“小而優、小而美”
龍湖村口,“畫里桃源·橋亭”打卡處,一幅巨大的相框后面,波光粼粼的橋亭湖鑲嵌在群山之間,宛若一枚藍色的寶石。
湖畔散落著一個個露營平臺,游客在此享受大自然的寧靜與和諧。“這里是村里的‘濱湖休閑度假區’,全村共劃分為三個分區,對應不同的功能、主題。”銅梁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村鎮規劃科負責人喻強介紹,龍湖村的自然資源本底較好,但在以往發展中沒有明晰的方向和定位。2024年,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印發加強村莊規劃編制質量和實效的系列政策文件,提出堅持區縣域統籌,分類有序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加強鄉村特色風貌引導等要求。
在此背景下,銅梁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從“全域策劃—產業謀劃—地塊規劃”縱向分層推進龍湖村村莊規劃編制實施,通過全域策劃找準村莊發展定位,將龍湖村發展方向定位為“小而優、小而美”的鄉村休閑旅游目的地,構建“一軸三區多點”的空間格局,明確區分保護空間和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銅梁通過村莊規劃系統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優先推動產業發展項目落地,打造“水蜜桃+稻魚養殖”的農業發展模式和環橋亭湖的民宿體系,構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整體產業格局,并以“預留指標+用途留白”確保發展彈性,保障民宿、露營基地等農文旅項目落地實施。
整合資源 實現雙贏
構建鄉村休閑旅游產業體系
站在龍湖村千畝蜜桃基地的觀景平臺上眺望,遠處果園坡上的“水云居”文旅項目在藍天白云下格外醒目。該文旅項目一期規劃建設溫泉民宿,源于一場“地熱找礦行動”。
基于對全區自然資源稟賦的整體掌握,銅梁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與市地礦局南江地質隊密切配合,在果園坡附近成功鉆探出日出水量超2000噸、出水溫度約38℃的地熱資源。
“水質富含偏硅酸、鍶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我們很快想到將溫泉與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結合起來,發展溫泉康養特色產業。”龍湖村黨支部書記羅獻平介紹,龍湖村有80畝文旅項目用地,其中“水云居”文旅項目建設用地50畝,是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由村民們共享收益。
同時,龍湖村村集體整合土地約1430畝,以入股方式與玄天湖文旅公司合作組建橋亭文旅公司,依托山水、田園、民居,營造溫泉養生、運動休閑、鄉村藝術、農業觀光、自然課堂等20個重點場景,構建“青山—青鄉—青年”三位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產業體系,全面提升文化展示和旅游服務水平。
此外,村里還開展土地整治,推動“小田變大田”和“良田糧用”,耕地面積不減反增,實現了風景與農作物雙贏。
沿著橋亭湖往村子深處走,一大片高低錯落的油菜花田鋪展在路邊。這片花田呈階梯式分布,仿佛跳動的“音符”,游客可在中間的人行便道駐足拍照。
“這片油菜花田是精心設計過的。”羅獻平說,油菜花田周邊有八九戶村民居住,以前是零星散亂的農田。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后,田地形成梯臺分布,地形更美觀,也更便于農機耕種,村民們同意進行油菜花和水稻輪作,實現了農作物與文旅項目的多重效益。
宜居宜業 村美民富
龍湖村年旅游綜合收入2000余萬元
臨近中午,秋申堂民宿內,覃明超正忙著為客人準備特色菜肴:“村里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以前的荒坡建成了景觀廊道,砂石土路變成了干凈整潔的水泥路。就連我的小平房都成了‘大別墅’,開起了民宿。”
變化源于村莊規劃帶來的風貌提升——銅梁區規資局從景觀多樣性和游憩舒適性入手,通過小規模、輕介入、鄉野化、漸進式等方式,對龍湖村實施增設設施、增添功能、涂飾改造、微整邊角空地等,并引入專業團隊對村落環境進行提升改造。
覃明超所在的十二時院子,就來自四川美術學院項目設計團隊的微改造。
在改造過程中,設計團隊將每一棟農房的改造設計方案融入龍湖村整體定位,并結合區位條件、產業特色、人文底蘊等謀劃項目設計方案。同時,秉持與村民共建的理念,通過座談走訪、入戶調研等形式,廣泛征求民意,實地了解居民意愿,力爭為村民做到“一房一案一策”修改房屋、庭院設計方案,更好滿足居民的實際需求。
“我們能及時看到設計方案,哪里不合理不實用,給設計團隊反饋了,很快就會調整修改。”覃明超告訴記者,這兩年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好,大家都覺得越來越有盼頭。”
在十二時院子,一個細節引起記者的注意:院子里的12棟民居中,有5棟加裝了榫卯結構的屋頂。這是為何?
設計團隊負責人解釋,這5棟民居的屋頂原為藍色彩鋼瓦,與周邊農房風格及鄉村風貌格格不入,而規劃明確了“新增建設+存量整治+傳統保護”16項負面清單,制定了風貌整治營造要點,引導與環境不相協調的農房建筑整治。“于是,我們系統梳理了龍湖村鄉村風貌空間格局,著重加強特色景觀節點、關鍵環節管理,引導農房風格相對統一,與鄉村風貌渾然一體。”他說。
如今,宜居宜業、村美民富的龍湖村年接待游客達30余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000余萬元,有效帶動100余名群眾吃上“旅游增收飯”,成功創建重慶市第四批鄉村旅游重點村。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陳維燈
原標題:從“有風景無方向”到“有規劃有奔頭” 以規劃破題 看銅梁龍湖村解鄉村發展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