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5000噸軍艦帶來的震撼還未消散,現在又出現了和AIM-120相似的“國產中距空空導彈”,讓已經老邁的米格-29,體驗了一把掛載新空空導彈的感受。考慮到之前已經亮相的“大型預警機”,朝鮮半島空中格局即將迎來劇變。
▲朝鮮展示的新式中距空空導彈
從外形上來看,這款新導彈和美制AIM-120相似,性能大概能接近早期的AIM-120C,和俄羅斯現在最強的R-77-1差不多(R-37M屬于超遠程攔截彈,過載和典型空空導彈有差距)。關鍵在于,這次米格-29不是簡單地掛上新導彈,而是完成了空中發射,意味著載機和空空導彈完成了信息交互,這就很有意思了。作為80年代交付的基礎版米格-29,其機載設備根本不足以支持,射程近百千米的先進空空導彈,分別來自兩個國家的技術,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結合在一起的。
▲導彈發射的需求就不一樣了
舉個例子,印度雄心勃勃的國產“阿斯特拉”空空導彈,原本是計劃要搭載在所有戰斗機上,徹底解決空空導彈來源復雜的問題。但從這次印巴空戰來看,“阿斯特拉”還是只能掛在“光輝”身上,與其他機型的整合是一點都沒有。國內早年外購的蘇-30MKK,也是這幾年對航電進行大幅調整后,才具備使用國產空空導彈的能力。朝鮮或許有發展空空導彈的能力,但和米格-29整合在一起,就超過其技術水平了,這次可以肯定有俄羅斯的參與。
▲印度蘇-30MKI至今還是只能搭載俄制武器
由于伊爾-76發展的大型預警機,前不久也已經升空,這套遠程空戰體系框架,還真算是撐起來了。考慮到俄羅斯自己的水平也就那樣,時間也比較緊張,背后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朝鮮本來就有心在這些領域發展,也通過種種辦法取得了不少突破,但最核心的部分一直沒有進展。與俄羅斯關系改善后,得到了一些技術支持,跨過了這個門檻。不過,現在距離真正成規模列裝,恐怕還挺遠。一方面,像中距空空導彈這種裝備,首次研發、裝備必然會遇到很多問題,這需要長期磨合才能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
▲朝鮮預警機也是像模像樣
另一方面,朝鮮米格-29和伊爾-76數量非常有限,目前還不足以支持穩定運作。美國“Military Watch”網站對于這一點,給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猜測——朝鮮將從俄羅斯采購現代化米格-29M,甚至是蘇-57,后續逐漸謀求獲得大型預警平臺,轉變成真正以預警機為核心,先進戰斗機為觸角,搭載中距空空導彈的作戰體系。
▲蘇-57不好說,但現代化的米格-29應該問題不大
此外,這次朝鮮還展示了,帶有滑翔制導配件的機載炸彈。相比于令人驚訝的空空導彈,這款武器本身的技術含量要低不少,但對韓國的影響卻一點也不低。畢竟新空空導彈再先進,距離美韓空軍依然有很大差距,即使未來真的建起體系,也不可能面對F-35A占據上風。相比之下,制導炸彈對載機的要求低很多,攔截難度卻不小,在雙方距離有限的情況下,反而能對韓國造成更大的傷害。
▲韓國F-35A機隊已經形成戰斗力了
自從冷戰結束后,朝鮮空中力量的發展就陷入停滯,這些年都沒什么長進。俄烏戰爭爆發后,俄羅斯與朝鮮的關系愈發緊密,后者出兵庫爾斯克也得到了俄羅斯確認。借助這個機遇,朝鮮趁機從俄羅斯獲得了不少先進技術,并著手重塑空中作戰體系,也確實取得了不少成績。不過,技術突破和形成戰斗力是兩回事,能不能借助這個機會,實現整個軍事工業體系的突破,而不是滿足于少量尖端武器的測試,才真正關系到其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