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深度科普:人類有沒有可能是全宇宙最高等級文明?

0
分享至

“人類是最高等級文明”的假設,可等同于以下四種可能性之一:



一.外星生命不存在。

二.外星生命雖然存在,卻未能形成文明。

三.外星文明存在,但不及人類發達。

四.外星文明存在,且與人類文明程度相當。

接下來是對這四種可能性的探討,探討過程充滿趣味。

探討基于既定的科學理論。宇宙不是神話傳說中的奇異世界,而是遵循普遍的自然法則。討論的路徑是從已知去推測未知,而不是盲人摸象。



一、外星生命是否存在。

生命的孕育,究竟是難是易?大概而言,并不是太難。當然,這里的“不太難”是建立在龐大數量的基礎上。只要有與地球類似的環境存在,生命遲早會萌芽。

為何一定要類似的環境?因為宇宙中的法則與物質都是普適的。

宇宙廣闊無垠,然而我們所發現的元素卻只有百余種,若是只計自然生成的,更是只有90種左右。我們常說碳基生命,那么其他如銫、鍶、鋯、氖等元素為基礎的生命是否存在呢?我認為可能性微乎其微。形成生命所需的元素和條件,在已知宇宙中似乎只有碳能勝任。因此,生命的誕生基于碳基,目前看來是既定的事實。



讓我們還是專注于碳基生命這個最可能的選項,否則討論其他生命形式總有遺漏之嫌。

假如在完全不同的環境孕育出硅基等其他形式的生命,是否有可能?并非全無可能。但任何生命的生存條件都非常特定,其適應能力有限。盡管生命形式各異,但生存條件的嚴苛程度卻是一致的。關鍵在于,對大多數科學家而言,研究其他生命形態的能力幾乎同等于零——即無從下手。因此,對于這類主題的研究,結論本身并不重要。

生命的誕生需要三個基本條件:適宜的恒星、宜居的行星以及創世的概率。

一)、適宜的恒星:

1.恒星需位于較為孤寂的區域。

主要是為了避免超新星爆發的影響。在超新星爆發時,其能量之大可匹敵整個星系。意味著什么?即1顆恒星的能量能對抗數千億顆恒星!假設你擁有同樣的超能力,獨自對抗全球74億人,他們全體上陣,你仍能輕松應對,并能繼續挑戰數十億人。這種星球在爆發后,恐怕連微生物也難以幸存。安全距離大約為25光年。目前銀河系每50年就會有1顆超新星爆發(根據觀測數據推算)。

若距離過近,一次爆發就足以將行星的液體和氣體揮發殆盡,生命就此失去孕育的可能。例如銀河系最大的星團——半人馬座ω星團,半徑約80光年,擁有約1000萬顆恒星。在25光年范圍內,就有超過50萬顆恒星。平均每2000萬年爆發一次。在短暫的2000萬年里,生命還來不及形成便已消散。



半人馬座ω星團,是少數能用肉眼看到的星團之一。過去人們誤以為它是單顆恒星。

這一條件已排除了銀河系中心區域及各大星團(超過10顆恒星且存在相互引力作用的星群)。甚至連星協(聯系較弱的星團)也包括在內。幾乎可以忽略文明的誕生。

幸運的是,太陽位于銀河系較為孤寂的地帶。



恒星大小要適中。過大意味著過熱,且壽命短,超新星爆發快。生命的演化時間不足。過小則溫度過低,行星將被冰封。

據觀測,銀河系中紅矮星占比最大,約75%。我們的太陽作為黃矮星,亦是恒星中的佼佼者。

雖然不能說紅矮星和巨星、超巨星無法孕育生命,但難度確實較大。

紅矮星是亮度最低的恒星,因此其行星必須非常接近才能獲得足夠的熱量。而這會導致以下風險:一是靠近紅矮星的行星容易被潮汐鎖定,造成一面永遠是白晝,另一面則永遠是黑夜,不利于生命生存。二是年輕的紅矮星非常活躍,短時間內多次耀斑,輻射劇增數百至數萬倍。行星必須挺過這段時期,才可能孕育生命。三是靠得太近,行星的大氣層容易被恒星風吹散。

然而紅矮星壽命極長,可達數萬億年,若能熬過早期階段,生活在那里也是不錯的選擇。

排除雙星和多星系統。《三體》中描述三星系統環境惡劣,但實際情況可能更糟。首先,多星系統中形成行星的幾率較低,因為多顆恒星的相互影響不易凝聚成行星。即便形成行星,環境也難以適宜。例如我們的太陽,大日珥和耀斑足以對地球造成巨大影響。

有理論認為,地球歷史上的多次冰期與太陽活動的強弱有關。若太陽系是雙星系統,兩顆太陽的引力會將地球推向金星或火星的位置,行星間互相影響,加之恒星自身的潮漲潮落、日珥、黑子、耀斑等現象,地球的環境將面臨極大的破壞。甚至可能被恒星吞噬或彈出。

《三體》中的三星系統位于半人馬座。



模擬三星系統的初始條件運行軌跡,兩顆大質量恒星和一顆小質量恒星,尚不至于過于混亂。現實中的半人馬座三星系統比這更為穩定。

雙星和多星系統是否占多數?不幸的是,它們比我們想象的更常見,約占三分之一。當然,僅此一條件就排除了三分之一,可能在所有條件中排除比例最小。

罕見的四星系統,由兩個雙星系統構成,但其中仍可能存在行星。

其他條件暫且不考慮。如此計算,銀河系中1400億恒星,適合孕育生命的可能僅占少數。而適合產生文明的恒星,即在38億年中未遭受超新星爆發影響的,估計只有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

二),宜居的行星。

挑選宜居行星比挑選宜居恒星更具挑戰性。

并非所有的恒星都能孕育行星。舉例來說,在雙星或三星系統中,行星極易遭到摧毀或被拋射出系統。既然我們之前已經排除了這類情況,那么在此就不再贅述。假設剩下的每一個恒星都擁有七到八顆行星。

1.距離必須恰到好處。這個條件實際上相對容易滿足。太陽系中的各大行星沿著各自的軌道排開,必然有一顆行星的距離與理想值相近。但距離也不能有太大的偏差,哪怕是百分之幾或百分之十幾的差距,也可能導致溫度的不適宜。百分之十幾的差距似乎很微小,但這種微小足以產生巨大影響。



想象一下,地球的軌道幾乎紋絲不動,而僅僅是地軸傾斜了一點點,夏天便酷熱難耐,而冬天則嚴寒刺骨。金星和火星恰好位于地球的兩側,一個因過熱而不宜居,另一個因寒冷而無法生存。歷史上,地球也曾歷經多次冰期,可能只是因為太陽的功率微微波動。

離得太近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它允許太陽風吹拂行星,移除過多的氫氣。否則,生命將難以在富含97%氫氣的環境下誕生。所有行星在形成初期,大氣主要由氫氣構成(行星與恒星源自同一片星云,因此成分相似)。但如果太陽風把氫氣全部吹散,那么水和生命也將不復存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行星的磁場將扮演重要角色,它能阻擋太陽風,保護行星大氣。以金星為例,由于氫氣被吹散殆盡,其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構成,盡管非常稀薄。

基于這一條件,我們能夠剔除大多數行星,這似乎不是什么難題。

2.行星的大小需適中。體積過大的行星,例如木星,將主要由氣體氫構成(因為其巨大的引力能夠牢牢束縛氫氣,使之不易被太陽風吹走)。作為旁證,如果有一顆與木星類似的大行星距離恒星過近,即便其在形成過程中聚集了大量氫氣,恒星的輻射也會將其大氣吹散。然而,這類事件發生的概率很小,大行星通常位于遠離恒星的軌道上。即便它們位于內側軌道,由于受到恒星的強烈輻射,它們也不會擁有適合生命存在的大氣。

讓我們稍微偏離一下主題,探討一下行星的大小如何影響生命的出現:實際上,行星并不需要很大,便可以將生命牢牢鎖定在其表面。以電動車為例,即使無限增加電池,也無法實現無限遠的行駛距離,因為電池本身有重量。在電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之前,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不會有顯著提升,大概在1000公里左右達到極限。特斯拉所做的,無非是增加電池數量(當然,價格也相應提高)。對于火箭來說,無限增加速度同樣是不可能的。

然而,火箭的情況要好得多,因為它在飛行過程中會逐漸減輕重量。使用化學燃料的火箭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是有極限的(取決于燃料性能及其占火箭總質量的比例)。行星越大,發射火箭就越困難。體積巨大的行星,或許連載人航天都是個奢侈的想法。



就目前來看,從木星返回地球是不切實際的。暫且不論氣態行星是否適宜登陸,單是返回階段,使用比沖最高的液氫液氧燃料,從木星飛往地球需要消耗99.3%的燃料。而使用煤油火箭,所需燃料比重更是高達99.94%(剩余質量的0.06%,恐怕連火箭外殼都無法制造出來)。而且這些燃料還得從地球運送過去。這里討論的是單級火箭,多級火箭的情況要好很多,但我并不擅長這類計算。

那么,核動力飛船是否可行?

如果能夠制造出來,核裂變飛船是可行的。至于核聚變飛船,我并非持悲觀態度,但由90多種元素構成的材料,無論如何排列組合,其基本屬性也不會有數量級的改變,強度或熔點的提升非常難以想象。航空發動機已經接近了極限。而核聚變技術一旦成功且實現小型化,我認為《三體》中描述的“水滴”材料或許能夠滿足要求。

還有一點,固體行星體積越大,其引力加速度也往往越大。

這意味著生活在這樣的行星上的生物體型通常較小。為何地球上沒有出現巨大的生物?恐龍不算,畢竟它們已經滅絕(而且它們也無法在陸地上活動)。我指的是體型更大的生物。因為生物的體重按三次方增長,而腳的面積僅按二次方增長,所以即便腿粗也不能抵消身高帶來的壓力,哪怕身體以下全是腿也不行。擱淺的藍鯨通常會因自身體重壓迫而死。

如果生物的體型過小,可能無法進化。很難想象一群螞蟻大小的生物能夠創造工具并進入石器時代。石頭的質量小,破壞力也小。石頭的破壞力也遵循三次方和二次方的關系。因此,螞蟻能舉起數倍于自身體重的物體。它們能用沙粒打仗嗎?小型生物的腦容量也不足。天賦點再多,等級滿了也無法全部分配。

行星的體積也不能過小。

體積太小的行星無法保持大氣層。而且它們會迅速冷卻(任何行星形成之初都是通過收縮釋放熱量,內核在形成時是熾熱的。較大的物體散熱非常緩慢,例如火山噴發形成的巖石,其散熱過程可能需要數十年、數百年甚至上萬年),最終可能變成沒有地質活動的“死星”。屆時,行星將無法形成山脈,而風雨的能量來源于太陽,是持續不斷的,原有的山峰和陸地將很快被侵蝕殆盡。屆時,地球可能會變成一片汪洋。指望海底出現文明,幾率微乎其微。

行星體積較小,其表面積也較小。例如,一個半徑僅為地球0.7倍的行星,其表面積只有地球的一半不到,引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生活在這樣的行星上的生物體型較大,生存空間也相應較小,因此生物的總體規模有限(可能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僅從規模角度考慮,如果地球用46億年進化出文明,那么這樣一顆行星可能需要超過200億年。而200億年的時間,可能不足以產生生命。行星規模的問題,對生命和文明的產生與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3.大氣成分同樣至關重要。一個由甲烷、氨氣、二氧化碳或硫酸構成的大氣環境能否孕育生命?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幾率并不大。



這不是一幅畫作,而是真實拍攝的木星大氣云層。

木星的大紅斑,是一場持續了350年的風暴。風速高達50級。曾經,它比現在大好幾倍。如今,它似乎正在逐漸消散,但仍舊足以容納數個地球(其長度約為25000千米,上下跨度12000千米)。

4.要有水,而且是大量的水,比如說地球上的海洋。

為什么?因為海洋是流動迅速的有機物的理想集散地,一個充滿活力的組裝工廠。想要讓生命在干燥的陸地上自發形成?或許硅基生命可以做到,無需水的滋養。當然,只要你有耐心等待,哪怕是幾萬億年的時光。

那么,其他種類的液體能否取代水的角色呢?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涉及的化學變化實在太多,用區區90多種元素來組合一套碳基生命所需的完整組件,這已經足夠艱難。而且,除此之外,其他類型的液體海洋,例如氨氣海洋、二氧化碳海洋或者甲烷海洋,這類簡單分子構成的海洋,幾乎不存在。

原始的海洋,必須充滿有機物,如同一鍋濃郁的湯液。這樣,有機分子們才能在機緣巧合中相遇結合。想象一下,如果它們相隔甚遠,沒有外力的作用,誰會將它們湊合到一起呢?然而,這樣的濃湯,與我們日常飲用的濃稠湯液相比,實則稀薄得無法想象。因此,必然存在某種富集效應,使得有機物在特定區域的濃度急劇升高。

如果一個能夠穩定存在80億年的水坑,能否孕育生命?答案是,即使再賦予它8萬億年的時間,成功的概率也極為渺茫。



原因在于,它缺乏足夠的規模。海洋中的每一個富集區域,都可以被視作是一個微型水坑。它們數不勝數,并行不悖地進行著生命的創始工程,彼此之間不斷交換物質和信息。因此,我才會強調,水的量必須足夠巨大。

進化的過程也是如此,我們體內的每一個基因,都是從最初的細菌,經過億億億萬次的嘗試和努力,才被傳承至今。當然,大多數的嘗試并未創造出新的基因,或者即便產生了新的基因,在傳遞過程中消失,或者在傳遞途中被淘汰(性繁殖極大地促進了優良基因的集中)。然而,如果沒有足夠的規模,人類的誕生是不可想象的。生命之所以能夠進化得如此復雜精妙,規模(亦即嘗試的次數)是決定性的因素。

從2.5億年前哺乳動物的誕生起,以每20年一代來計算,約有1000萬代的傳承。假設每個哺乳動物都有父母(這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那么一個人的祖先數量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盡管這個數字并不精確,但我相信它會是令人震驚的龐大。因此,我們體內的每一個基因,都是由眾多的祖先經過無數的嘗試才傳承下來,這正是我們能夠如此聰明的原因。

人體的奧秘,如果僅靠少數科學家用幾百年的時間去破解,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如今,人類對于人體皮膚的一個小小傷口如何愈合,都尚未完全明了。

當然,在自然界中,物質總是被循環利用的。一個人體內含有約10的27次方個原子,而地球則包含約10的50次方個原子。這意味著,我們體內至少有10000個原子,曾經是組成秦始皇身體的一部分。(這是個粗糙的估算,假設秦始皇的原子均勻分布在地球上。考慮到生物圈的局限以及秦始皇一生中原子的更替,這個數字實際上可能會更多)。同樣,牛頓、愛因斯坦,甚至是2億年前的恐龍,他們的原子也共同構成了我們的身體。當然,如果涉及到距離現在較近的生物,由于原子分布的不均勻性,情況會有所不同。

5.還需要一個地磁場。如果沒有地磁場的保護,恒星的風早已將行星的大氣層剝離殆盡。

6,我們需要外圍行星的守護。1994年,彗星撞上了木星。其中,碎片G的撞擊力相當于六萬億噸TNT炸藥(它的威力比全球核武器儲備的總和還要大750倍)。只需這一塊彗星碎片,人類文明將面臨毀滅,倒退數億年不在話下。而在這之外,還有無數的其他彗星碎片,足以將地球翻耕數遍。

通常情況下,小行星的形狀各異。但這樣長條形的小行星實屬罕見。



小行星帶位于木星的軌道內側,木星是否能保護地球不受小行星的撞擊?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要撞擊地球,小行星的軌道必須先變為橢圓形。一旦軌道變橢,木星便會介入,改變小行星的軌道。

或許木星的力量強大無比,但其實,它主要是在保護一個特定的軌道平面。實際上,星際空間的空曠程度,甚至超過了地球上實驗室制造的真空。大部分潛在的危險都來自于太陽系自身的組件,它們都擁有相似的軌道平面。從其他角度對地球發起的攻擊,可能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會發生,例如二向箔這樣的科幻場景。因此,木星在保護地球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

據推測,月球就是在一次類似的撞擊中形成的——這是月球起源的其中一種理論。這一理論因其競爭力較強而被廣泛接受。

7,我們需要一個月亮。如果沒有潮汐鎖定,生物登陸陸地的時間可能會被推遲數億年。時間越長,生命被意外毀滅的機會也就越大。月亮的形成真的容易嗎?看看沒有衛星的水星和金星,我們地球能夠擁有衛星,實屬不易。目前最為可信的理論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并沒有月亮的存在。后來,恰逢一顆大小適中的行星與地球相撞,這才誕生了月亮。這一理論的有力證據是,地月兩球的成分極為相似。

有同學會問,這樣的撞擊概率有多高?實際上,撞擊之后,地球會變得熾熱,甚至熔融。物質四濺,一部分返回地面,一部分飛出地球引力范圍,還有一部分形成了地球的星環。這些星環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漸匯聚成了月亮。或許一些彗星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如果能找到這些彗星,將為這一理論提供進一步的證據。



即使有了月亮,也不一定能長久保留。這與地球的自轉速度息息相關。地球的自轉動能會通過潮汐傳遞給月亮。

例如,現在我們知道,月球的軌道每年都在向外移動3.8厘米。在數十億年的時光中,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如果地球的自轉速度再快一些,月球可能早已被甩出地球的引力范圍(并非永遠的若即若離,一旦被太陽引力接管,月球將迅速遠離地球,徹底告別)。當然,如果地球的自轉速度過慢,月球也可能會墜入地球,因為會被地球的潮汐剎車所捕捉。

在數十億年的漫長歲月里,有多少生物被潮汐擱置在陸地上?它們每天都在掙扎求生。若非環境所迫,誰愿意冒險登陸發展?可以說,月球的出現為人類的進化貢獻良多。

月亮的存在似乎主要影響文明的產生,而非生命本身的誕生。

其他條件在此不一一贅述。



以上所述的種種概率,需要通過乘法累積,概率將變得極其微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條件并非孤立存在,它們之間存在各種聯系,只是我們尚不清楚這些聯系的強弱程度。

讓我們再次審視上述四種等價情況。

假設適宜的恒星占總數的1%,適宜的行星為萬分之一,那么通過計算,我們得知適宜生命誕生的恒星系數為百萬分之一的恒星系總數。換言之,銀河系內可能有大約14萬個星球擁有孕育生命的潛力。

這個數字看似龐大,但實際上,基于估算的數據可能會有所出入。正規科學家鮮有將精力投入這類計算,他們最多只是在研究中順帶估計一下。所以,你說有140萬個星球擁有生命也未嘗不可。然而,接下來,還有一個更為艱巨的考驗——生命誕生(創世)的概率。

三),創世的概率。

關于生命的孕育,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計算不出的確切幾率:在一鍋溫暖的有機湯中,究竟需要多久才能醞釀出生命的火花?

舉個例子,把一堆積木投入大桶搖晃,究竟多久才能湊巧拼出一座城堡?要知道,哪怕僅是一盤圍棋的361個棋子的排列組合,其數量就已經超過了宇宙中的所有原子。顯然,組成一個生命體的部件絕不僅僅只有361個。

有機合成領域的研究者們深知,合成過程仿佛一門難以捉摸的玄學。生命誕生的這一階段可以說是最為艱巨的,畢竟這涉及到無中生有的奇跡。我傾向于認為我們擁有異常幸運的機遇,在8億年的時光里贏得了這個大獎,而其他14億個生命體恐怕還在苦苦等待著它們的幸運時刻。然而,經過了這么多億年的時光流轉,或許也有幾百個同樣幸運的生命體存在。



生命誕生的過程,大體上是:從無機小分子到有機小分子,再到有機大分子,接著是嘌呤、嘧啶、氨基酸和DNA、蛋白質的形成,最終構成了生命體。整個過程沒有神明的引導,一切似乎都是在盲目中摸索著,自我制造零件并自行組裝起來。

宇宙中究竟有多少星球?我們無從得知確切數字,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個數字并非無窮大。根據估算,宇宙中的原子總數大約為10的80次方個。盡管這個數字已經極其龐大,但當我們計算一個簡單的問題時,會發現它的數量級是如此之高。



假設一個班級有60名學生,只有一種座位排列方式最利于班級發展,那么這個排列方式有多少種可能性?我們是否需要嘗試每一種排列方式來檢驗其效果?實際上,這個數字達到了10的81次方,是宇宙原子總數的十倍之多。就算是老師,可能試到宇宙毀滅再重生100次都找不到那個最佳的排列方式。

也許在概率面前,我們的宇宙并不算多么龐大。

除了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化學起源說之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生命可能來源于地球之外,即“天外來客”的假說。這意味著生命可能隨著隕石一起從宇宙空間落到地球上,并在此繁衍進化。隕石攜帶生命飛越太空,這聽起來不可思議,尤其是火球狀態的隕石顯然無法孕育生命。然而,別忘了還有冰隕石的存在。這種觀點無法解釋最初的天上生命究竟如何產生,它僅能說明為什么地球上能如此迅速地出現生命。

在尋找地外生命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應該將目光轉向地球上。當前的海洋環境相比地球早期更為濃稠,更適合生命生存。然而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自從38億年前誕生出第一批生命以來,為什么沒有其他批次的生命出現?這似乎不合常理,生命的產生應該持續不斷才對。

或許其他批次的生命與外星生物一樣,是與我們完全不同的其他形式的生命體。遺憾的是,它們并未出現。可能是因為現在的海洋環境不如過去濃稠,或者是生命在誕生后不久便消失了,又或者被我們現在所知的生命所抑制。無論如何,這都暗示了生命的誕生絕非易事。

我們可以進行一個世代相傳的實驗:在一個全封閉的玻璃容器中放入所有生命所需的元素,放在適宜的環境中,并時不時模擬雷電和降雨,等待生命的誕生。



雖然概率微乎其微,但萬一我們足夠幸運呢?我相信,如果這個實驗持續數百年,那么這個容器將成為國寶級的寶物(尤其是那些持續時間最長的實驗容器)。在我看來,這樣的實驗已經有人在進行中了。

總的來說,生命的誕生雖然相對容易,但每個星系中或多或少都應該存在一些生命體,而像銀河系這樣的地方,理應有不止一批生命存在。然而,生命的數量遠未達到普遍存在的程度。

另一個條件可能會排除一些生命體或文明的存在:如果一個星球過去或將來有生命,甚至是文明,但隨著其恒星的消亡或者我們人類的滅亡,這些生命或文明也會隨之消亡。那么,我們大可不必考慮它們,因為這與它們從未存在過無異。這與錯峰工作制是一個道理,我們并不在同一輛“生命公交”上。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探索一下著名的德雷克方程。

二、有生命但沒有誕生文明的可能性

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生命終于誕生了。

有人認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生命自然會進化出文明。對此,我并不持異議。但真正的問題在于,是否有足夠的、不曾被打斷的時間。我們用了38億年時間才產生了文明,在這期間,經歷了數次災難,每一次災難都幾乎滅絕所有生命,但總有生命力頑強的物種得以存活。是的,并不是所有災難都會留下生命的火種,也不是所有災難都能有始有終。事實上,再過十億年,地球將不再適宜生命生存,因為太陽會逐漸膨脹,即使不到紅巨星階段也是如此。這次的災難似乎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為什么進化需要如此漫長的時間,其他星球的生命體不能在一億年內就進化出文明嗎?答案是:不可能。因為生命的進化方向首先是生存,而非智慧。蟑螂這種生命體的歷史甚至比恐龍還要悠久,它們在3.5億年的時間里都沒有選擇發展智慧。智慧并不是生命的終極目標,這意味著智慧的出現需要漫長的時間。而時間越長,文明發展的進程就越可能被中斷。

牙齒、皮膚、眼睛、耳朵、肌肉甚至毛色等數千種生物天賦中的任何一個,其優先級都可能高于智慧。生命總是急于求成,忽略長遠發展。

甚至很多生命體(如植物、細菌、病毒和真菌等)完全放棄了智慧天賦。有些人傾向于將進化論改稱為演化論。生命僅僅是在被動地適應環境,那些在人類眼中看似“退化”的生命,實際上在環境適應性方面可能正在進化。在生物學中,生命的演化沒有尊卑之分。如果環境退回到遠古時期的狀態,現在的生命體可能也會退化成遠古生命體的樣子。

甚至可以說,人類并不比三葉蟲這類古老生物更高級。三葉蟲已經繁衍了3.2億年。判斷生命體是否高級,并不是看智慧,而是看適應性。智慧只是為了提高適應性而存在的一種工具。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鱟、水母、海綿等生命體。沒錯,海綿寶寶這種生物是真實存在的,它們已經存活了數億年之久!而藍藻這種原始生命體,更是已經稱霸地球35億年!



智慧在過去的500萬年里才開始萌芽。在人類500萬年的歷史中,大部分時間都掙扎在石器時代的邊緣。也就是說,初級的智慧并沒有帶來絕對的優勢。我們應當感激這500萬年大自然的平靜,否則人類早已在自然災害中消亡。事實上,人類確實多次面臨滅絕的邊緣。

生命體的成功與否,并不取決于智慧的高低,而是看其生存能力的強弱。

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不愿承認的事實:盡管人類占據了生物鏈的頂端,但人類并不是最成功的生命體。悲觀地講,在面對巨大的天災時,人類的智慧與那些古老的生命體相比,依舊顯得渺小無力。

在適宜的環境中,智慧才能顯現出優勢。然而,在惡劣環境中,人類的適應性還不如細菌。與其他生命體相比,人類在面對災難時的生存能力并不突出,甚至顯得相當低下。如果現在地球遭遇超級火山爆發或小行星撞擊,再來一個長達1萬年的黑夜(歷史上來看,這樣的長夜并不罕見),那么幸存下來的可能還是那些細菌等簡單生命體。

科技畢竟是身外之物,是可以被剝奪的。大災難會減少人口,破壞工業體系,引發惡性循環。維持現有體系需要多大規模?每個關鍵行業至少需要保留一個企業。至少需要一個完整的(而非破碎的)中型國家規模。在科技突破到足以改變一切之前,人類始終處于脆弱的狀態!

有生命的星球如果環境過于惡劣,將無法產生文明。沒有陸地的星球,文明也無法產生。那些一直被冰封的星球,其冰蓋之下的深海可能存在一些生命,但這些生命永遠也無法登陸陸地。

即便一顆星球與地球環境類似,也可能因為時間不夠,而無法孕育出文明。一次意外的大災難可能延誤智慧發展的10億年,導致智慧生命永遠無法出現。之前我們討論了月亮的重要性,其實月球的意義也在于加速生命向陸地的遷移。以前,月亮離地球更近,引力更大,潮汐自然也更為壯觀。我們需要與時間賽跑,因為不知道何時會迎來末日。

適度的災難是生命進化的必要條件。災難與適宜環境的交替出現,能促進生命的發展。適宜環境產生大規模生物群落,而災難環境則像篩子一樣篩選基因。

復雜的環境也是生命多樣性的必要條件。例如,在古代僅有一塊大陸,其周邊濕潤,內陸干燥;近海資源豐富,深海如同荒漠。這樣的環境會減緩文明的出現。



雖然宇宙中生命發展的可能性極其微小,但如果我們放大到整個宇宙的尺度,說其他星球都沒有誕生文明,這未免過于自大。然而,如果我們僅在銀河系范圍內進行觀察,認為人類是幸運的佼佼者,這個說法還算合理。

三.存在外星文明,但文明低級比人類更低。

這種情況幾乎微乎其微。關鍵在于文明一旦形成,其進步之速宛如閃電。在短暫的歲月里,科技會經歷一次爆炸性發展(即科技大爆炸),使得一個新生文明在如一瞬間的五千年內就能達到我們當前的水平。

四.外星文明確實存在,且與我們的發展程度不分伯仲。

這種假設可能性非常大。無論是銀河系還是更廣闊的宇宙,存在著一個關鍵的限制條件:文明的發展不是無止盡的。

我們被近代技術的爆炸式發展所蒙蔽,誤以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就會不斷涌現出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不斷推翻并取代先前的科學理論,揭示宇宙的奧秘。但實際上,我們可能已經掌握了自然規律中的絕大多數。因為宇宙的本質是簡潔的,并不會像俄羅斯套娃那般層出不窮。像蟲洞這樣的概念可能只會停留在我們的想象之中。

那些違背科學定律的事情是無法實現的,如永動機的制造。即使有些事情不違反科學規律,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能做到,比如試圖精確了解孔子一生中所講的詞匯數量。

以過去的幾十年來看,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僅限于電子技術的層面,且不是理論層面)給人造成了科技飛速進步的錯覺。將其他科技或理論與電子技術相比較,不難發現,1969年人類能夠成功登月,而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這一壯舉仍然艱難無比。這受到了化學燃料性能和材料科學的限制,并非電子技術的先進就能解決。

那么,電子技術是否能帶領我們走向更遠的未來呢?目前來看,答案是否定的。如任正非所言,在芯片領域,我們已經觸及到量子隧穿的領域,摩爾定律逐漸失效。在信息傳輸領域,我們也接近了香農定理的極限。

可能每一個掙扎誕生的文明,都會很快遇到這個瓶頸。所有的文明,在科技層面上,高度相當。地球文明,就是已知的巔峰文明。

的確,地球文明的發展還有空間,還可以持續一段時間。然而,幾百年、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的時間跨度,在這龐大的宇宙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有人認為,宇宙中的文明多如繁星。然而,我們無法目睹他們的存在,可能是因為他們被困在自己的星系里,無法發送出能夠被我們偵測到的信號。星際間的通信,也許只是個美好的設想。這意味著,科技發展有一個無法突破的上限。



我們,可能是地球生命周期中,僅有的能夠在這幾百年間愉快地思考這個問題的一代人。然后,我們將認識到,科技的發展是有終點的。

宇宙的法則并不會特意為我們而鋪路。它們并非為了我們的利用而存在。

總結

根據現有的概率、規模以及時間的推算:

在我們所能觀測的宇宙范圍內,地球上的生命肯定不會是唯一的生命體。同樣,地球文明也不會是唯一的文明。但由于自然法則的制約(如果有的話),人類文明極有可能是級別最高的文明(嚴格來講,再過幾千年就能確認這一點)。

在銀河系內部,地球上的生命或許不是唯一的生命形式,但地球文明很可能是唯一的文明,當然也是最高級的文明。



然而,這些對于我們來說,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與我們無關。真正與我們有關的是,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很可能見不到外星生命——見不到,也意味著與我們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年內首次存款降息開啟!下調25個基點,20萬存三年利息少1500元

年內首次存款降息開啟!下調25個基點,20萬存三年利息少1500元

上游新聞
2025-05-20 08:46:11
吳艷妮估計很難嫁出去了!看看她的大身板子,真的是膀大腰圓啊

吳艷妮估計很難嫁出去了!看看她的大身板子,真的是膀大腰圓啊

草莓解說體育
2025-05-19 17:51:38
秦文俊同志逝世

秦文俊同志逝世

新京報
2025-05-20 10:18:19
一針見血!谷歌搜索“百度網盤”,結果出現“怨種網盤”標簽

一針見血!谷歌搜索“百度網盤”,結果出現“怨種網盤”標簽

可達鴨面面觀
2025-05-19 18:01:38
4人被查!南京市紀委最新通報

4人被查!南京市紀委最新通報

揚子晚報
2025-05-20 10:50:48
網傳“鳳陽鼓樓坍塌”?目擊者稱持續一兩分鐘,當地通報

網傳“鳳陽鼓樓坍塌”?目擊者稱持續一兩分鐘,當地通報

環球網資訊
2025-05-20 07:30:02
汪小菲520發文感謝馬筱梅,句句不提大S,句句又放不下大S

汪小菲520發文感謝馬筱梅,句句不提大S,句句又放不下大S

二月侃事
2025-05-20 09:38:14
衛星圖像顯示俄羅斯在芬蘭附近集結軍隊

衛星圖像顯示俄羅斯在芬蘭附近集結軍隊

桂系007
2025-05-19 23:37:49
網紅餐廳“祖師爺”,靠預制菜拿下38億

網紅餐廳“祖師爺”,靠預制菜拿下38億

金錯刀
2025-05-19 14:46:47
去年竣工驗收的鳳陽鼓樓,瓦片大面積滑落,官方通報:鳳陽縣委、縣政府已成立調查組

去年竣工驗收的鳳陽鼓樓,瓦片大面積滑落,官方通報:鳳陽縣委、縣政府已成立調查組

新京報
2025-05-20 10:21:20
婚內出軌還理直氣壯,38歲何潔滿頭白發現身泰國,近況引人擔憂

婚內出軌還理直氣壯,38歲何潔滿頭白發現身泰國,近況引人擔憂

清游說娛
2025-05-20 09:54:08
武漢1死2傷惡性事件畫面流出,兇手身份被扒,警方對一細節沉默

武漢1死2傷惡性事件畫面流出,兇手身份被扒,警方對一細節沉默

博士觀察
2025-05-19 22:44:40
痛心!他走了,剛拍完這張“特別的畢業照”……

痛心!他走了,剛拍完這張“特別的畢業照”……

環球網資訊
2025-05-19 16:52:06
李靜談“更年期”破圈,當紅不讓如何成“明星IP放大器”?|專訪

李靜談“更年期”破圈,當紅不讓如何成“明星IP放大器”?|專訪

娛樂資本論
2025-05-18 22:26:55
利物浦2-3布萊頓3輪不勝 索博落葉球薩拉赫失良機 三笘薰凌空破門

利物浦2-3布萊頓3輪不勝 索博落葉球薩拉赫失良機 三笘薰凌空破門

直播吧
2025-05-20 05:08:15
聽我一句勸,銷量大跌40%,問界被拋棄?

聽我一句勸,銷量大跌40%,問界被拋棄?

三農老歷
2025-05-15 15:49:22
破案了!王楚欽球拍開膠原因找到,雨果一個動作解釋,太不應該

破案了!王楚欽球拍開膠原因找到,雨果一個動作解釋,太不應該

二月侃事
2025-05-20 09:56:23
美籍猶太人評上海夜景:都是假象,日本韓國不像中國那樣隱瞞真相

美籍猶太人評上海夜景:都是假象,日本韓國不像中國那樣隱瞞真相

阿傖說事
2025-05-19 12:49:50
咪咕女主播曬與郭艾倫合影遭起哄,后者評論區吐槽“我服了”

咪咕女主播曬與郭艾倫合影遭起哄,后者評論區吐槽“我服了”

懂球帝
2025-05-20 10:27:18
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公告,下調存款利率!

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公告,下調存款利率!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20 06:41:14
2025-05-20 11:48:49
宇宙時空 incentive-icons
宇宙時空
熱衷于宇宙和時空探索
9737文章數 95050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頭條要聞

牛彈琴:特朗普與普京通話不舍得掛掉 10個細節不尋常

頭條要聞

牛彈琴:特朗普與普京通話不舍得掛掉 10個細節不尋常

體育要聞

等了120年的冠軍,和一幅感人至深的TIFO

娛樂要聞

汪小菲婚禮剛結束 S媽便催債又離間

財經要聞

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公告 下調存款利率

科技要聞

雷軍稱小米3nm芯片大規模量產,高通回應

汽車要聞

年內亮相/混動純電雙選擇 DS N°4官圖發布

態度原創

親子
數碼
房產
藝術
公開課

親子要聞

金領冠520玩轉“一罐一碼” ,與千萬家庭共享守護禮遇

數碼要聞

722元起步的「SE」平板火了,手機廠商意在教育市場?

房產要聞

最新!海南最全安居房政策出爐!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公開課

李玫瑾: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顺县| 临夏县| 夹江县| 新乡县| 当雄县| 阜阳市| 中方县| 瑞昌市| 铁力市| 专栏| 通江县| 甘泉县| 谷城县| 汉寿县| 鹿邑县| 贵阳市| 昆明市| 和政县| 新和县| 乡城县| 翁源县| 太康县| 新乐市| 南部县| 乌兰察布市| 凌源市| 客服| 乌鲁木齐市| 繁昌县| 兴安盟| 印江| 兴仁县| 揭东县| 闽清县| 五华县| 长垣县| 台东市| 江油市| 吉安市| 游戏| 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