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于11月9日至21日,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行,如今距離十五運開幕已經不到200天。目前,全運會群眾賽事活動的預賽正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進行,群眾比賽的決賽也從五月起在廣東省內開展。
從本月8日開始,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首個群眾賽事活動決賽——定向項目決賽在廣東茂名進行,來自全國23個省、區、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38支共計432人的運動代表隊參與角逐,總共產生6枚群眾賽事活動金牌。
廣東參賽選手 唐建達:應該是我所參加過這么多年定向比賽,整個賽事質量最高,整個賽事組織最嚴密的一次。
據了解,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群眾賽事活動分為比賽類和展演類,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網球、足球、籃球、太極拳、舞龍舞獅等共計23個大項,166個小項。按照計劃,十五運群眾賽事活動的預賽在全國各地進行,從今年的2月份持續到10月底。而決賽則統一安排在大灣區進行,時間從5月一直持續到11月。
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賽事活動處副處長 王曉陽:我們精心設置了我要上全運群眾賽事活動,帶動群眾廣泛參與,給群眾一個從廠礦車間、田間地頭,走向全國領獎臺的這么一個機會。項目的設計,覆蓋了不同的人群。比如說我們設計了門球,適合老年人運動。我們設計了模型,適合青少年運動,來帶動不同人群都能夠廣泛地參與進來。
自2017年第十三屆天津全運會開始,全運會增加了群眾賽事活動項目。群眾賽事活動不僅是一場體育競技的盛會,更是展示城市風貌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的重要平臺。
場館煥新升級 測試賽有序展開
隨著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日益臨近,粵港澳大灣區的場館改造即將全部完成。部分已經交付使用的場館,正抓緊舉辦各類賽事,為全運會的有序進行展開全方位的測試。
前不久,世界田聯接力賽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進行,這是這座承載了悠久歷史的體育場完成改造升級后,迎接的首場賽事。最終,中國田徑隊在這里拿到四個接力項目的世錦賽參賽資格,對于全新升級改造的場地,隊員們也是贊不絕口。
中國田徑隊隊員 李玉婷:我覺得這個場地給我們的感覺非常好,因為它非常有彈性,現場觀眾非常非常熱情。
中國田徑隊隊員 陳妤頡:跑起來腳感也是非常好,能讓我們跑出這樣一個成績,也是多虧了這個場館的加持。
2024年5月,為了迎接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天河體育中心開始新一輪的改造工作,如今經過一年的時間,全部一場兩館的改造已基本完成。廣州市設計院集團顧問總建筑師郭明卓,40年前就是該項目的總設計師,如今已經82歲的郭老再度執筆了此次的改造提升工作。
廣州市設計院集團顧問總建筑師 郭明卓:用減法來處理,我們把30多年搞進去的一些不恰當的做了一些整治,把它當年的風貌恢復了。另外我們把南門的兩個門樓復建了,這樣的話,它這個空間有個序列,也增加了它的儀式感。
郭老告訴記者,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開始設計建設時,天河區域還是一片荒地。如今已經是廣州新中軸線的核心。此次改造除了在綠色低碳,智能數字上下功夫,重點是在延續歷史風貌的基礎上,融合時代元素與技術手段,保護和還原天河體育中心建筑風貌,為老場館注入新的生命力。
總臺央視記者 楊威:始建于1984年的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曾經作為第六屆全運會的主體育場,如今經過煥新升級之后,這里將繼續作為第十五屆粵港澳大灣區全運會的重要比賽場館,續寫賽場上的精彩與輝煌。
今年全運會,改造提升后的天河體育中心將承擔足球、排球、乒乓球、三人籃球等多項賽事任務,同時作為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開幕式主場館,以全新姿態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運動健兒。
升級改造即將完成 打造開放式市民運動空間
第十五屆全運會的主體育場設置在廣東奧體中心體育場,這里將舉辦開幕式、田徑等項目的比賽。目前廣東奧體中心的改造也即將完成,接下來就跟隨我們的記者去現場看一看。
作為第九屆全國運動會的主場館,廣東奧體中心體育場飄帶造型的屋蓋設計,是其最獨創性的設計之一。本次升級改造方案,整體保留了飄帶形屋蓋,并使用新技術、新材料進行形象和功能優化提升。而在視覺元素上,花瓣狀的看臺,以及顏色鮮明的座椅等,都力圖展現新時代大灣區的風貌氣韻,使舊館煥發新活力。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奧體改造項目技術負責人 郭嘉:我們在座位的一個設計上,用四種藍色來體現了大灣區的藍,在這四種藍的基礎上呢,我們又加入了廣東的木棉紅,還有香港的紫荊紫,澳門的青蓮綠色。所以把這三種顏色又融入我們四種藍色當中去,整體體現了一種動感、活躍、開放、融合的視覺的效果。
總臺央視記者 楊威:作為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主體育場,廣東奧體中心體育場的改造工作目前已經接近了尾聲。這次改造工作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實現了體育場館空間的開放化。從我現在所處的這個坡道走上來之后,就可以很容易直面宏偉的廣東奧體中心。而這也恰恰體現了大灣區務實開放包容創新的精神特質。
不僅廣東奧體中心體育場的主入口設計進行了巨大的改變,同時體育場原本被玻璃幕墻封閉的二層空間也完全開放,被改造成了一個具有800米環形開放式跑道的全民健身活動空間,這些設施賽后都將向市民免費開放,在服務大型賽事的基礎上,也真正實現“人民的體育公園”理念。
廣東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主任 賴浩亮: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呢,除了辦賽事以外,賽后一定是向社會公眾開放的。所以這次改造的時候,重點優化場館服務的功能,盡量拓展我們的全民健身運動的空間。按照國家的要求,積極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目前,廣東奧體中心體育場的改造工作已經接近完成,即將于本月底交付給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開幕式團隊,屆時十五運的大幕也將由此開啟。
全運會為媒促消費 做好賽事經濟文章
伴隨著全運會場館的更新完善,以及各項賽事活動的持續舉辦,以全運會為媒的賽事經濟,也持續在大灣區綻放消費活力。
這幾天,全國游泳冠軍賽暨全運會資格賽正在深圳進行,眾多奧運冠軍的參與點燃了現場觀眾的熱情。據了解,僅此一項賽事,就創造票房超過800萬元。今年以來,深圳已經連續舉辦了男足U20亞洲杯,乒乓球亞洲杯、女子冰球世錦賽等多項國際賽事,這些賽事吸引了國內外觀眾來深觀賽、旅游,為深圳帶來了“游客流量”和“經濟增量”。特別是乒乓球亞洲杯舉辦期間,5天共10場賽事吸引了超過13萬人次觀賽,其中83.5%的觀眾來自深圳市外,票房總收入約7200萬元。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 何建輝:據不完全的統計,我們面向市民的體育活動大概一年就超過了1萬場次。從促消費的角度來講,我們每年精選了100 件以上的賽事,跟文旅消費來緊密結合。2023年深圳的人均的體育消費超過了3800元,在全國的主要城市和體育消費試點城市來講,這個是排在前列的。
而在廣州,僅一場世界田聯接力賽就匯聚現場觀眾近7萬人次。本屆全運會,廣州賽區將承辦約40%的比賽項目,同時廣州計劃籌辦超500場賽事活動,為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體育動能。
廣州體育局副局長 趙靈峰:由于廣州有這么良好的體育基礎,群眾的參與度也高,2024年我們的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631個億,那么2024年都有這樣的規模,我覺得2025年可能會更好,而且有全運會這樣一個強力的支撐。
據統計,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對主辦城市的消費拉動明顯。2023年成都大運會帶動住宿、餐飲、零售消費438.3億元,環比增長14.2%。杭州亞運會期間,體育及相關消費489.6億元,環比增長15.6%。隨著十五運會籌備推進,大灣區粵港澳三地正加速構建“體育+文旅+商業+科技”的四維模型,全力將全運會的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
(總臺央視記者 楊威)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