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涇縣,有很多青年人
主動從城市回到農村
在田野上磨煉本領、墩苗實干
他們,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
這又是怎樣的“雙向奔赴”
爆火村咖
山里有“銷冠”
微風吹來陣陣稻香
也卷起咖啡的香氣
“90后”林凱的這股創業風
將“村咖”的味道越焙越香
單日最高1500杯,平均每日約800杯,自去年“五一”假期開業以來,位于涇縣汀溪鄉郭沖村的“空空里”咖啡店人氣持續火爆,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輕人來到店里“打卡”。
林凱說,“‘90后’辭職到農村開咖啡店”的故事很有吸引力,而稻田間和臨崖處的特別場景,對打卡更甚于喝咖啡的年輕人來說,有著很強的誘惑力。前來打卡的游客余瑩很是贊同:“這里的環境、空氣,還有這個氛圍,我都特別喜歡,真得不錯。”
讓林凱感到驕傲的是,他們的“村咖”不僅生意紅火,也為當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少游客在打卡咖啡店的同時,順帶游玩了“皖南川藏線”。
“讓村里人有事干、有錢賺,并且做得開心,這是我的責任。”伴隨著流量的持續穩定,林凱的門店用人優先考慮本村村民,間接帶動村民就業超50人。
林凱的創業故事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用各種新玩法讓“村咖”獨具一格,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近兩年來,涇縣因“村咖”這一新業態吸引了200多名青年返鄉。涇縣“村咖”新開店鋪已經超過了100家,皖南地區的“村咖”業態已經成為文旅閃亮的新名片。
回村養蜂
致富有“蜜”訣
選擇在最好的年紀回到農村
投身家鄉養蜂的傳統行業
“90后”陳凡稱自己是“追花期的人”
2018年,陳凡辭去一家國企的穩定工作,回到涇縣,學習古法養蜂技藝、創辦養蜂農場,開啟“新農人”之旅。陳凡創辦了涇縣皖南中蜂養殖家庭農場,籌資成立百花匯生態蜂業開發有限公司。近年來,陳凡認真鉆研技術,農場內的蜂箱從最初的50個發展到如今的500多個,還先后注冊多個商標品牌。
2019年,在安徽省農科院、安徽省農業大學等單位支持下,陳凡學習前沿養殖技術,研發智能蜂箱。他還聯系各地蜂農來基地培訓,傳授最新養殖技術。“以前的蜂農只知道養蜂釀蜜,銷售渠道大多是零售。遇到旅游淡季,銷量大打折扣。”陳凡制訂了線下團購和線上網絡銷售結合的戰略,破解蜂蜜銷售渠道難題。
近年來,陳凡在山腳流轉了30畝土地,用來建設文旅和研學營地,在建筑中嵌入蜜蜂等卡通元素,目前營地初具規模。
走出校門、回到大山已7年。陳凡說:“只有腳踩田地,聞著花香,心里才實實在在的甜蜜!”
電商銷售
開啟新“稻”路
在昌橋鄉新垅村
“90后”葉慶通過電商創業
讓原本山深路遠的小村莊
變成頗有名氣的“電商網點”
2015年,葉慶大學畢業后,選擇扎根基層開啟創業路,打通電商銷售渠道。新建廠房、收購大米、拍照上傳網站、回復客戶、聯系發貨……創業之初,葉慶忙得不可開交。
2016年上半年,村里爭取到20多萬元的資金專門用于道路建設,同年6月,一條通往葉慶廠房的大道也正式開通,村民再也不愁大米的運輸了。隨著基礎設施逐漸完善,2017年4月,葉慶成立公司并注冊“徽垅谷倉”品牌商標,購買包裝袋和真空打包機等,堅持引領稻米產業標準化生產經營。
“一開始,產品銷售很局限,只輻射到周邊一些地方。隨著努力,現在幾乎每天都有訂單,廣東、福建、江西、山東等地都有了我們的代理商。有些朋友吃得好還會找我回購,一年業績比一年好。”葉慶感慨。
如今,村里脫貧戶種植的大米都由葉慶統一線上線下代銷,村民們不再愁銷路。葉慶廠里的員工也全部都是當地村民,脫貧戶更是他優先聘請的對象。“人最大的幸福不是享受,而是挑戰新鮮事物。”葉慶堅信,農業是自己一輩子要做的事,他為自己作為鄉村振興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而感到驕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