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一年多的改造,廣東省農墾總局大院近日以全新面貌亮相。這是廣州市天河區首個政企合作改造的老舊小區項目,由天河區與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共同出資。此次改造不僅完善了社區設施和配套,還深挖農墾文化打造了原創IP“小靈膠”,讓其成為居民的情感紐帶和記憶共鳴。
改造后,大院鋪設了慢行跑道。
政企合作解決資金難題
位于天河區五山街道的廣東省農墾總局大院共有25棟住宅樓,有超過400戶1500人在此生活。大院各住宅樓宇建成年代跨度較大,最早的建筑已建成近60年,社區配套陳舊、綠化雜亂等問題日益凸顯。
農墾總局離休退休干部工作辦公室主任鄧天益介紹,在上世紀90年代末房改結束后,大院基本上沒有進行過大的翻新。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在2022年就對農墾總局大院的改造進行立項,由于資金、規劃等多方面原因,改造僅限于平整地面、修繕外墻等小范圍工程。
天河區政府的及時介入,為這一改造項目注入了新的活力。去年1月,天河區聯合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模式啟動改造。
“相對于老城區而言,天河區的老舊小區的質量、設計、環境還算過得去,加上不少老舊小區的房子已經對外出租,因此業主出資進行改造的意愿并不高,如何激發業主的改造積極性、自發性出資是一個長期以來的難題。”天河區住房建設和園林局項目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改造資金籌措方面,天河區建立了改造資金由政府投資、社會資本參與、居民出資、專業經營單位出資等多種模式靈活組合的機制。此次農墾總局大院的改造,天河區統籌投入財政資金1067萬元,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參與出資460萬元,開了全區老舊小區改造“政企共建”的先河。
深挖農墾歷史文化打造“小靈膠”IP
針對農墾總局大院存在的問題,項目主要從完善社區配套體系、構建多層次綠化體系、挖掘農墾歷史文化等方面著手改造。
此次改造將小區劃分為辦公靜怡區及居住生活區,重點打造三大節點:芳苑、歡聚公園、健康公園,并用一條貫穿社區的慢行跑道將節點串聯起來。房屋建筑也進行了全面修繕,包括更換樓棟門、增加樓梯扶手、安裝節能燈等。
芳苑重新規劃場地布局。
“這個小區樓棟密度低、樓距寬,為后續改造打造節點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表椖坑嘘P負責人介紹,“芳苑”由半荒廢的老舊小公園改造而來,以傳統嶺南格局為基礎,采用開放式草坪與主題花園布局,翻新雙連廊方便鄰里活動?!皻g聚公園”原是荒草地,改造后成為了社交核心,設置農墾文化標識景觀,傳承先輩奮斗精神。新增的“健康公園”作為健身廣場,與休閑道路以綠植隔離,打造獨立舒適的健身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造不僅讓基礎設施得到了全面升級,還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案脑觳粌H是硬件升級,更是社區精神的再生。”為此,改造團隊深度挖掘農墾歷史文化,以農墾職工采集過程中的一滴橡膠樹液為原型,融合社區文化基因,塑造了文創IP“小靈膠”。這也成為了農墾總局大院專屬的特色IP標識。
走在改造后的農墾總局大院里,健身步道旁、公園內都隨時可見“小靈膠”。它身穿橙色外衣,或奔跑或跳躍,憨態可掬,十分惹人喜愛?!靶§`膠”成為連接生活和文化的記憶紐帶,提升了居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跑道上的“小靈膠”IP。
農墾總局退休干部林炳霖對改造很是滿意。“更新改造后,回家的路被照亮了,出入安全很多。”他表示,以前樓道里的燈因為年久失修,經常壞掉,老人回家掏鑰匙開門都看不清,樓梯的臺階也有很多缺口,都是非常不安全的。小區內增設的幾處休閑空間更是加分?!坝锌盏臅r候去走走、賞賞花,生活過得安全又舒心?!绷直卣f。
優先將居民出資的小區納入改造計劃
據介紹,天河區自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以來,采用“繡花”式、“織補”式等微改造方式,優先解決居民最關心的民生問題,讓老舊小區不僅好看,更好住。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完成103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惠及3.7萬戶家庭、近12萬居民。
尊重并吸收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始終貫穿改造過程的全鏈條。改造前,通過運用“互聯網+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線上線下結合引導小區居民對改造中的共同決定事項進行表決或者公開征求、收集意見,為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撐。改造進程中,主動接受居民監督,積極調動居民主人翁意識,推動居民參與決策,及時調整與優化施工方案。改造完成后,及時向居民問效,查漏補缺。
“農墾總局大院項目之所以能順利完成,得益于多方共同努力。尤其前期多次溝通協調,召開方案討論會議,熱心的居民群眾提出建議和積極參與,先后打通了管線入地和停車位調整等20多項更新改造中的關鍵節點?!编囂煲姹硎?。
改造后的體育健身場地。
除了積極籌措社會資金外,天河區也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老舊小區智慧社區建設中來。如體育東小區、樂意居花苑引進了多家公司共同參與,通過建設智慧安防系統、開通便民服務小程序、建設智能充電樁等措施,居民群眾更好地體會到老舊小區智慧改造所帶來的安全感和獲得感。
下一步,天河區將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全面調動社區力量開展眾籌活動,吸納居民資金支持,同時充分調動居民參與改造的積極性,引導居民出資,優先將居民出資的小區納入改造計劃,通過資金籌措、物業專項維修基金的有效利用、社區眾籌以及居民志愿服務等為改造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采寫:南都記者 夏嘉雯 通訊員 孫嘉懌 胡碟
通訊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