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北京昌平區某小區住戶張先生(化名)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三名自稱專業防水公司的工人提著裝滿膠水桶的裝備,聲稱檢測到其家中水管存在“嚴重滲漏隱患”。從注膠補漏到天價賬單,這場持續6小時的“維修”最終演變成19800元的噩夢。而這場看似尋常的消費糾紛,牽出的竟是橫跨9省17市的詐騙產業鏈。
“技術流”包裝的精準圍獵
據警方調查,該團伙深諳消費者心理。工人統一穿著印有“防水工程”字樣的工裝,手持熱成像儀等專業設備,現場檢測時故意將儀器靈敏度調高,使屏幕顯示大面積滲漏“紅光”?!澳业匕逑轮辽俜e了3噸水,不處理會導致樓體坍塌?!本S修工李某的危言聳聽,配合著手機里播放的“房屋塌陷新聞”,讓張先生瞬間慌了神。
當第一桶膠水注入瓷磚縫隙時,工人刻意遮擋電子秤顯示,實際每桶膠水僅3公斤卻虛報為20公斤。隨著“注膠量已達80斤”的結論,賬單從預估的3000元暴漲至19800元。面對質疑,工人亮出印著“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的偽造證書,并威脅:“膠水已經固化,不付款就起訴你破壞施工?!?br/>“注膠補漏”背后的暴利鏈條
北京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檢測發現,涉事膠水系三無產品,每公斤成本不足5元。按實際使用量計算,張先生家中僅消耗4公斤膠水,價值20元,卻被收取近2萬元費用。更觸目驚心的是,該團伙通過短視頻平臺精準投放廣告,以“免費檢測”“十年質?!睘檎T餌,半年內作案87起,非法獲利超400萬元。
“這是典型的‘游擊式’詐騙?!鞭k案民警指出,該團伙采取“一人接單、全國派單”模式,每單抽取60%收益。技術員王某供述,他們專門選擇老年住戶或獨居女性下手,“這類群體對房屋結構不了解,容易被專業話術震懾”。
行業亂象催生維權困局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檢索發現,近三年全國類似案件超2300起,但成功維權者不足15%。多數受害者因缺乏書面合同、現場證據被破壞而陷入舉證困境。上海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模擬實驗顯示,90%的“注膠補漏”維修存在過度施工,其中35%的案例根本無需注膠。
“防水補漏行業尚無國家強制標準?!苯ㄖ蓭熽惷鲝娬{,現行《房屋滲漏修繕技術規程》僅為推薦性標準,導致“注膠量”“材料定價”等關鍵環節存在監管盲區。部分詐騙團伙甚至注冊空殼公司,利用“合法外衣”實施犯罪。
全民反詐的破局之路
案件曝光后,短視頻平臺緊急下架1.2萬條相關廣告,并啟動“防水補漏行業資質驗證計劃”。北京、杭州等地住建部門聯合公安機關,對257家防水企業展開突擊檢查,查處三無膠水3.7噸。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建筑防水協會正推動《民用建筑滲漏維修服務規范》立法,擬強制要求施工前簽訂書面合同、明確材料用量及單價。
“守住家門首先要守住認知。”反詐專家提醒,消費者遇緊急維修應查驗企業《建筑業企業資質證書》,并通過12315熱線核實備案情況。當工人提出“按材料重量計費”時,務必現場稱重錄像,避免陷入“流動補漏”陷阱。
這場從廚房漏水演變的民生安全保衛戰,暴露出新興家裝領域的監管漏洞,也警示著技術進步背后的風險——當熱成像儀成為詐騙工具,膠水桶化作斂財道具,唯有制度完善與全民防范的雙重覺醒,才能筑牢百姓安居的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