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靈氣
鄰居家的小男孩阿哲,6歲時是個出了名的"小話癆"。
印象里他總仰著圓嘟嘟的臉,眼睛亮晶晶的,對世界充滿好奇。
"為什么電梯會自己動呀?"
"怎么蜈蚣有這么多腳,我卻只有兩只?"
聽他父母說,他甚至蹲在花壇邊整整一下午,就為了觀察螞蟻怎么搬餅干屑,回家還興致勃勃地畫了張"螞蟻運輸路線圖"。
再見到上初二的阿哲時,我差點沒認出來。
他耷拉著肩膀站在媽媽身邊,校服袖口有很多道圓珠筆筆跡,厚厚的眼鏡片上反射著樓道慘白的燈光,肩上的書包鼓鼓的。
媽媽催促他打招呼,他機械地說了聲"阿姨好",聲音淡如死水。
后來才聽說,他因為期中數學考了92分沒進班級前三,已經被取消周末的公園野餐,換成兩節奧數加練。
最讓我心酸的是,有次在垃圾間遇見他偷偷往廢紙箱里塞東西——那是半本被撕碎的素描本,殘頁上還能看出他畫了一半的恐龍戰隊。
這孩子的靈氣,好像消失了。
其實不少家長也有常有這種感慨,自己的孩子也是越長大,越沉默,越呆滯,毫無靈性可言。
教育學研究表明,家庭是孕育生命的土壤,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雕琢著孩子的性格特質,滋養著孩子的精神家園,更在潛移默化中勾勒出孩子的成長軌跡。
優質的教養環境能喚醒孩子的內在潛能,讓生命的活力蓬勃綻放;反之,貧瘠的成長環境不僅會讓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躑躅徘徊,更可能使那份與生俱來的靈氣日漸消磨。
智慧的父母深諳教養之道,他們始終踐行以下"三要,三不要"的育人智慧——
三不要:毀掉孩子很簡單
一、 不要拿孩子出氣
"我這么辛苦,你還不爭氣!"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離婚了!"
孩子的世界充滿童真,大人的世界復雜混沌,壓力和焦慮等負面情緒一多,父母容易無意間把孩子當成情緒出口,讓孩子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
不要讓稚嫩的孩子為你的壞情緒買單,否則孩子容易變得敏感、自卑,甚至封閉自己,不敢表達真實想法。
二、不要總是糾錯
有些父母總盯著孩子的缺點,稍有偏差就立刻糾正:
"坐直了!坐沒坐樣!”
“哎呀,字寫歪了,老這樣!”
“吃飯怎么吃得衣服上到處都是!"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視角去看世界。
父母不停的用一個個“標準答案”糾正孩子時,他們聽到的只是不滿和否定:你不好,你不行。
長期被挑剔的孩子,會變得畏手畏腳,生怕犯錯,甚至放棄嘗試新事物。過度的糾錯,不是在培養完美,而是在扼殺勇氣。
三、不要讓孩子過度內卷
“只要成績好,孩子未來就有保障。”
太多孩子的生活被補習班、試卷填滿,沒有時間玩耍,甚至沒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
一個只會做題的孩子,或許能考上好大學,但很難擁有豐盈的人生。
學習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創造力、社交能力和快樂同樣不可替代。
三要:靈氣回歸之法
一、要多能給孩子豐富的成長環境
靈氣來自對世界的感知。
多帶孩子走進自然、接觸藝術、體驗不同的事物,他們的思維才會更活躍。
爬山、逛博物館、聽音樂會、甚至只是觀察螞蟻搬家,都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書本里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也不要忽略了周邊環境的重要性。
讓孩子體驗多樣的自然環境,感受真實的生活環境,才能開闊眼界,豐富靈魂。
二、要多鼓勵孩子探索
孩子問"為什么天空是藍色的?"時,別敷衍,陪他一起查資料;孩子想嘗試做蛋糕,別怕弄臟廚房,讓他動手。
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天馬行空,支持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創意。
探索的過程,比標準答案更重要。
當孩子提問或嘗試新事物時,多說:"這個想法很有趣,我們一起試試!"
三、要多帶孩子做一些"無用"的事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發呆、看云、堆沙子、做手賬、畫漫畫……這些看似"沒用"的事,恰恰是孩子靈感的來源。
父母不需要用“有用”和“無用”這樣簡單的標準,來評判一件事情的價值,而是要讓孩子跳出“有用”的框架,去享受實實在在的快樂,追求內心的富足。
允許孩子有一些“無用”的愛好,允許孩子有一些“浪費時間”的玩鬧時間。
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滿時間,而是留白。
—04—
結語
孩子的靈氣,不是靠補習班和刷題培養出來的,而是來自自由的探索、安全的表達和豐富的體驗。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讓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而是讓他成為眼里有光、心里有熱的大人。
從今天起,少一點糾錯,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孩子的靈氣,自然會回來。
點擊下方圖片,學習智慧育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