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像。圖片來源:《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
武則天愛吃什么,平時吃什么,很可惜,這方面的史料實在是太稀缺了。民間倒是有一些傳說,比如洛陽就有,洛陽是武則天最愛的城市,她當皇帝后大部分時間是在這里度過的。洛陽有個著名的水席,頭道菜叫作燕菜,據(jù)說就和武則天有關系。
有一年,洛陽郊外菜農種出一個重30多斤的大蘿卜,菜農視其為“祥瑞”,進獻給武則天。武則天便讓御廚們把它做成菜。于是御廚們把蘿卜切成花形,配上山珍海味烹制成一道湯菜。武則天吃了贊不絕口。因為那蘿卜切得酷似燕窩絲,故武則天當即賜名為“假燕菜”。于是這道菜風靡開了,現(xiàn)在去洛陽吃水席,還有這道菜。
但這只是個傳說而已,唐代的文獻并沒有記載。只因洛陽人民對武則天很有感情,所以樂意把洛陽最有名的菜式和她掛上鉤。
應該說那個時代,中國的烹調體系還沒完全形成。比如唐代飲食還處于發(fā)展階段,不成熟,很可能沒有炒菜,或者說即便有也很罕見。但是即使這樣,也不妨礙貴族飲食的奢靡。
不過武則天的飲食,卻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奢侈,這跟她的宗教信仰有關。武則天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中國的佛教徒從梁武帝時期開始就斷絕酒肉了,雖然史學界目前對于梁武帝下達的《斷酒肉文》所產生的實際效果表示懷疑——南北朝、隋唐不少僧尼也吃肉(例如懷素)——但佛教不殺生的觀念是被普遍接受的,起碼相當一部分信佛者吃素。武則天也出過家,當了皇帝后也終日禮佛,她很可能吃素,或者說在一定時期內吃素。
而且武則天還想在全國范圍內禁屠。以往禁屠一般都是在有重大禮儀活動,比如祈雨時,但武則天試圖將禁屠常態(tài)化。這個決策屬于想當然,不僅造成畜牧產業(yè)的損失,也遭到民眾甚至官員暗地里的抵制。
△婁師德。圖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
《御史臺記》記載過一個故事,可以看得出底下人實際上都在暗地違反禁屠令。這是可以理解的,人本來就是雜食動物,吃肉的樂趣若給去了,那很多人是做不到的。
故事主人公是大臣婁師德,當時他擔任御史大夫,出差到陜州。吃飯時廚師端上一盤肉,婁師德責問說:皇上禁屠,肉從何而來?
廚師回答:這是被豺咬死的羊。婁師德聽了一笑:嗯,這豺懂事。于是甩開腮幫子大吃起來。
一會兒廚師又端上一盤鲙。所謂鲙就是切成細絲的魚肉,類似今天日本生魚片的吃法。
婁師德又問這魚肉哪里來的。廚師回答:這是豺咬死的魚。
婁師德大笑一聲:你家豺能咬死魚?你應該說是水獺咬死的。
《資治通鑒》還記載了一個故事:
右拾遺張德,生了個兒子,擺宴席宴請同僚,私下宰了一頭羊,結果同事中有個叫杜肅的悄悄藏了一塊肉,回來就向武則天上表舉報,說張德違反禁屠令。
第二天,武則天見了張德,首先恭喜他生了一個兒子,張德拜謝,武則天緊跟著問:肉從何來?張德一聽一身大汗,立即跪倒謝罪。
武則天徐徐說:我的禁屠令,限制的是平常時候殺生,家有紅白喜事的話不在限制范圍內。我勸你一句,以后請客吃飯,你要好好選擇一下賓客!
然后就把杜肅告狀的表給了張德。杜肅羞愧難當,退朝時滿朝文武都想啐他一臉口水。
從這個事可以看到,武則天這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來不含糊,禁屠令無關宏旨,而揭露奸佞小人可以整肅官場風氣,樹立個人威望。所以說武則天是個做事極有分寸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