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盟公布了旨在完全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路線圖,希望以此“重塑歐洲的能源安全與綠色未來”。不過,在成員國意見不一、經濟代價高昂、國際能源市場暗流涌動的背景下,歐盟看似雄心勃勃的“斷舍離”計劃,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5月6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在2027年年底前全面終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和石油并逐步淘汰俄羅斯核能,結束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同時確保歐盟的能源供應和價格穩定。據報道,歐盟委員會將在6月份提交該計劃的立法提案。
過去數十年,俄羅斯通過管道與液化天然氣(LNG)向歐洲輸送能源,高峰時期歐盟約45%的天然氣依賴俄方供應。烏克蘭危機發生后,歐盟對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的現狀充滿戒懼之心,美方一些人也極力推動歐盟能源脫俄。盡管歐盟近年來已對俄羅斯通過船只運送硬煤和石油實施制裁,并將對俄天然氣依賴度降至19%,不過,2024年自俄天然氣進口的反彈,某種程度上刺激了布魯塞爾方面決意加快切斷與俄羅斯能源的聯系。
同時,在反俄成為歐盟主流意識形態的背景下,能源脫鉤被賦予了“價值觀之戰”的象征意義。即便匈牙利等國質疑這是“犧牲經濟換口號”,歐盟仍將脫俄計劃與綠色轉型、氣候目標綁定,試圖凝聚共識。
歐盟的計劃將圍繞三方面展開。首先,徹底切斷俄羅斯能源輸入渠道。歐盟擬通過禁止新簽天然氣合同(2025年年底)、終止現有長期協議(2027年年底)、打擊“影子油輪船隊”等手段來實現這一目的。其次,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強制鋼鐵、化工行業使用綠氫替代部分天然氣需求,并加速可再生能源布局。最后,借助歐元結算體系強化衍生品市場監管,削弱俄羅斯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力。
歐盟推進這項計劃的底氣何在?一方面,近年來,北海風電三角、地中海太陽能走廊等跨區域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持續攀升。另一方面,美國也聲稱要為過渡期兜底——美國對歐盟LNG出口占比已達45%,挪威、卡塔爾等承諾擴大供應。歐盟推進的碳邊境稅等規則工具也正在構建綠色貿易壁壘。
不過,美國提供的合作暗藏與歐盟的利益之爭。美國試圖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將歐盟綠氫產業納入本國供應鏈,而歐盟則通過碳邊境調節機制爭奪規則制定權。這種“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可能讓歐盟的計劃淪為博弈的籌碼。
歐盟的計劃還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成員國利益訴求差距太大是最顯著的障礙。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中東歐國家在能源上高度依賴俄羅斯,已經明確反對歐盟“不顧現實的綠色狂熱”。即便歐盟試圖以“多數表決制”強推政策,但法律挑戰和經濟補償壓力(潛在185億歐元合同違約賠償)可能令計劃大打折扣。
能源成本抬升也給歐盟經濟競爭力帶來致命影響,加劇了能源密集型產業外流風險。如德國工業電價持續高企,令有關化工、冶金等產業加速遷往亞洲和北美。這種“去工業化”趨勢與歐盟產業回流戰略形成悖論,暴露出轉型成本與社會承受力的失衡。此外,歐盟宣稱要實現“多元化供應”,但對美國LNG的依賴度近年來持續飆升,被批評為“從一個陷阱跳入另一個陷阱”。
還有分析認為,多重因素將對歐盟計劃的成敗產生重要影響。首先,歐洲有關新能源技術若未能及時取得突破,或被迫延長化石能源過渡期。其次,若烏克蘭危機有所緩和,恢復俄氣供應的聲音可能重新抬頭。再次,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影響跨大西洋能源合作基調。最后,民生壓力尤其不可控。若激進轉型推高通脹,可能引發社會抗議,動搖政策根基。
其實,歐盟的能源脫俄計劃最終難有贏家。若成功,歐盟雖然能夠實現“去化石能源”,但代價可能是產業空心化與民生福祉受損;若失敗,則可能加劇經濟衰退,甚至引發更深層次的地緣對抗。歐盟對俄羅斯能源的“斷舍離”,實則是在地緣危機、氣候危機、經濟危機三重擠壓下的無奈之舉。(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 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