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魚,幾乎一生都在奔波,從江游到海,跋涉萬里再回到故鄉,最后安靜地死去,它就是大馬哈魚。大馬哈魚是如何用生命書寫壯麗的洄游之旅?它為何被稱作“母愛之魚”?對此,記者采訪了大連海洋大學海洋科技與環境學院講師秦玉雪。
“天選”之姿 大馬哈魚有典型的“游泳健將”的體型
說起大馬哈魚,有些人可能會表示不太熟悉,但是提到三文魚,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大馬哈魚在生物分類學上隸屬于鮭形目、鮭科、太平洋鮭屬。在某些中文資料中大馬哈魚被稱作“太平洋鮭魚”,其學名為On-corhynchus keta,“三文魚的音譯是Salmo,通常指鮭科魚類。”秦玉雪表示,大馬哈魚是三文魚的一種。在中國,大馬哈魚擁有眾多別名,包括鮭魚、大麻哈魚、北鱒魚、大發哈魚等。大馬哈魚廣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區,在中國東北地區,黑龍江流域、綏芬河和圖們江流域也都有其分布。
大馬哈魚有著典型的“游泳健將”的體型,呈紡錘形,背部和體側為銀色,腹部為銀白色,體側線明顯,鱗片細小,除了有胸鰭、腹鰭各一對,背鰭、臀鰭、尾鰭各一個外,在背部靠近尾鰭區域還有一個脂鰭。成年大馬哈魚體格可不小,體長甚至超過一米,體重可達到近40斤。性成熟后的大馬哈魚,其體色加深,體側有明顯的斑紋。性成熟后的雄性大馬哈魚其吻部會明顯隆起,形成一個鉤狀的結構,類似鸚鵡啄的形狀,這種變化有助于它們在繁殖季節中爭奪及保護配偶。
大馬哈魚作為“游泳健將”,是典型的河海洄游性魚類。大馬哈魚在淡水中出生,但是那里食物匱乏,為了覓食和種族繁衍,它們不得不順河而下,游到廣闊的海洋中去。海洋中物種豐富,大馬哈魚在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3~5年,通常4歲前后便已達到性成熟。隨著個體越發成熟,它們的思鄉之情也越加強烈,漫長的海洋生活留不住它的心,無論離開出生地多遠,終究要返回故鄉養兒育女。
■簡介
大馬哈魚
在生物分類學上隸屬于鮭形目、鮭科、太平洋鮭屬。
在我國,大馬哈魚擁有眾多別名,包括鮭魚、大麻哈魚、北鱒魚、大發哈魚等。
洄游之旅
歷盡艱辛回到出生地在故鄉河床產卵后死去
在海洋中生活了多年,大馬哈魚即將迎來這地球上最壯觀的洄游之旅。秋冬季節,成群的大馬哈魚跨越海洋,飛躍瀑布,溯河而上,向著故鄉的方向奮力前行。大馬哈魚的回鄉之路漫長而且充滿艱辛,它們甚至有可能成為沿途的棕熊、狐貍、海雕等的腹中美味,為這些生物補充過冬的能量,也把海洋中的氮、磷帶回了內陸,形成了物質循環。無論困難有多大,大馬哈魚都百折不回,勇往直前。不過,迄今為止,它們如何穿越浩瀚的海洋準確回到出生地仍是一個謎。
經過日日夜夜的長途跋涉,大馬哈魚終于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然而,日夜兼程的洄游,再加上生活環境的反差變化,此時的大馬哈魚已經疲憊不堪,整個身體暗淡無光,即便如此,為了生命的延續,它們還必須全力以赴去爭取繁衍。雌性大馬哈魚會在砂礫質的河底挖掘產卵巢,雄魚也會一直陪伴左右,并加以督促,雌魚將球形魚卵產到產卵巢中,并擺動尾鰭使礫石完美地覆蓋住受精卵,便靜靜守護,雄魚則一直保持戰斗狀態,保護母子平安。
產卵后的大馬哈魚,耗盡所有體能,在故鄉的河床慢慢地死去,無聲地詮釋著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它們用自己的身體滋養著這片土地和河流,對后代傾盡所有,也成就了它“母愛之魚”的美譽,這種無私的犧牲精神在許多文化中被賦予了崇高的象征意義。
孵化后的幼魚,在河流停留一段時間后,游向大海,它們的洄游路線跨越遼闊的北太平洋,我國的大馬哈魚從黑龍江等流域回歸大海一直游向白令海,并在白令海和阿拉斯加灣之間反復進行越冬和索餌洄游,深秋游向阿拉斯加灣,春末游向白令海,最終在性成熟會返回出生地的河流。這一歷程,與父輩們走過的生命之旅別無二致。
“作為珍貴的經濟魚類,大馬哈魚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秦玉雪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過度捕撈等因素的影響,大馬哈魚的生存環境仍面臨一定威脅。因此,對大馬哈魚及其棲息地的保護仍然重要,以確保這一珍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齊媛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