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國務院關于《大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的批復要求,切實發揮規劃的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和引領性作用,結合大連發展實際,制定《大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工作要點(2024—2035年)》(以下簡稱《工作要點》),以全面推進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落地實施。
《工作要點》圍繞已批復的《大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聚焦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主要包括5方面22項內容。
全文如下
大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實施工作要點
(2024—2035年)
大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工作要點(2024—2035年)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大連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大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的批復要求,切實發揮規劃的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和引領性作用,結合實際,制定本要點。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奮力打造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現代海洋城市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推動“兩先區”高質量發展、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大連篇章提供空間規劃保障。
——科學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保障重大戰略任務落地實施,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至2035年,全市國土開發強度不超過17.6%,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1511.90平方千米以內。
——聚焦“六個建設”目標任務落地實施,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實體經濟發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加強重大科創平臺建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打造高能級開放合作平臺,推進“三個中心”提質升級,建設內暢外聯的高水平開放門戶樞紐;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搶占經略海洋制高點,建設陸海統籌發展的現代海洋城市。
——堅持以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全面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布局,持續增強城市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至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50.99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不低于479.02萬畝,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約85%。
——全面推進美麗國土建設取得突出成效,筑牢遼東半島重要生態屏障,不斷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堅決守護好大連“山、海、島”交相輝映的生態格局。至2035年,全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0560.65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8641.94平方千米,自然保護地面積不低于5390.42平方千米。
——堅決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秉持“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干到底”的原則,加快建立健全規劃實施保障體制機制,加速推進國土空間治理數智化轉型,提升國土空間治理效能。
二、筑牢全域自然資源保護本底
(一)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制考核任務。深化耕地占補平衡制度重大改革,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二)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完成全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并獲批實施,加強重要濕地保護與修復,推進重要生態保護區治理。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海洋發展局、市發展改革委,各區(市、縣)政府、各先導區管委會)
(三)構建海陸生態保護體系。落實“一脊八脈、一帶多廊”的海陸生態保護體系要求,優化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工程項目。統籌加強山體水源涵養功能,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區保護治理工作;加強海岸帶生態修復,恢復入海河口和潮汐通道等重要節點的生態功能。(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務局、市海洋發展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四)落實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要求。加強歷史文化保護線管控,系統梳理保護歷史文化空間,加強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有效促進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動態增補劃定各級各類歷史文化保護線。(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五)執行城市“四線”管控要求。在城市建設和詳細規劃編制中,嚴格落實總體規劃明確的黃線、藍線、綠線和紫線的空間范圍和管控要求,保障城市基礎設施、水體、綠地基本空間和歷史文化延續。(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城市管理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三、加強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提升城鄉建設品質
(六)統籌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分時序配置。做好城鎮開發邊界內增量用地的有序使用,為“十五五”、“十六五”期間至少留下35%和25%的增量用地,在年度增量用地使用規模上,至少為每年保留五年平均規模的80%,為未來發展預留合理空間。結合“增存掛鉤”做好年度用地計劃工作,科學合理引導土地供應,優先保障關鍵領域的資源投入,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七)規范城鎮開發邊界管理。嚴格落實《自然資源部關于做好城鎮開發邊界管理的通知(試行)》(自然資發〔2023〕193號),合理安排城鎮開發邊界內用地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依法依規開展城鎮開發邊界局部優化或布局使用零星城鎮建設用地。原則上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城鎮建設用地使用應在本地區城鎮開發邊界劃定規模內平衡,確需在市域范圍內統籌的,在國家規定的總規實施五年評估調整期間,報市政府同意并按照法定程序審批后實施。強化城鎮開發邊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城鎮開發邊界實施管理情況定期向市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報告。(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八)推進存量空間盤活利用。引導優先使用批而未供等存量土地資源,推進盤活閑置存量用地。實施低效產業用地轉型升級和盤活利用,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騰退空間優先“增綠留白”,合理安排基礎設施、公益設施等用地。(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九)推動陸海統籌發展。落實現代海洋城市建設要求,嚴格執行海洋規劃分區,強化海域空間資源立體、高效利用,促進海域空間高質量治理;推進全市海岸線、海島資源分類保護與有序開發利用,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達到省級下達指標要求;加強對各類海洋災害的監測與防御。(責任單位:市海洋發展局、市自然資源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十)落實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要求。通過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定期體檢評估,精準判斷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存在的問題,結合城鄉社區生活圈體系的構建,統籌配置教育、文體、醫療衛生、托幼、養老、殯葬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補齊設施短板,推進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的均等化布局。(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民政局、市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十一)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與人居環境整治。堅持區(市、縣)域統籌,優化村莊分類布局,實施“5類3型”村莊規劃引導體系,按需開展穩定發展類村莊規劃編制。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落實遼寧省美麗宜居鄉村創建要求,重點整治鄉村污水與垃圾處理、村莊綠化美化、道路硬化亮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引導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十二)塑造城鄉空間特色風貌。加強城市設計和城鄉風貌整體規劃,統籌城市空間建筑風貌,優化鄉村空間布局功能,重塑城鄉山系水系綠系空間。(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十三)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防控措施,開展綜合風險防控區劃和綜合防災專項規劃,劃定洪澇風險控制線范圍。加強核電站、石油化工企業、危險化學品倉庫、燃氣儲配站、危險化學品管線等城市危險源管控,科學劃定化工園區土地規劃安全控制線。優化完善儲能系統、應急儲氣體系和應急水源布局,落實消防、人防和應急醫療設施布局。完善“平急兩用”公共設施體系建設,提升應對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水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市衛生健康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氣象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四、發揮規劃要素配置作用,引領高質量發展
(十四)落實先進制造業空間布局要求。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保障綠色石化、高端裝備制造、汽車、中高端消費品工業等產業集群空間,推動構建“一核一軸兩翼多組團V型向北發展”的點軸發展格局,逐步形成“一核兩岸多園區”的制造業空間布局。合理劃定各級各類開發區范圍,進一步細化產業園區規劃布局,促進和保障產業集聚發展。(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十五)強化科技創新國土空間要素保障。進一步深化金普新區、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大連片區、高新區、英歌石科學城和臨空經濟區等創新功能區布局,引導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海洋工程、低空經濟和新能源等產業向創新策源集聚。加快數字經濟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國土空間要素保障。(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十六)實施重大交通設施建設。建設大連金州灣國際機場,與核心港區(大窯灣、鲇魚灣、大孤山)、高鐵站共同形成對外樞紐門戶。優化城市對外交通和集疏運體系,深化綜合立體交通網,構建市域(郊)線、城區快線和城區普線等軌道交通網絡,完善“Y字型骨架+兩橫三縱三聯”市域高速公路網絡,加密中心城區范圍內的快速路網絡。中心城區積極發展慢行交通,構建系統連續的慢行交通系統和廊道。(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自然資源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十七)推進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市域內外調水工程,規劃建設遼東半島水資源配置一期工程。加快骨干水廠和輸配水干管建設,完善中心城區供水系統,實現多水廠聯網供水。結合金州和華能熱電,以及化工企業等預留海水淡化建設空間。加強電網建設,實現與遼寧主網以及紅沿河、莊河南尖核電站、莊河抽水蓄能電站的500千伏電網聯絡。加快推進瓦房店、普蘭店等內陸區域的陸上風電,莊河等沿海區域的海上風電、灘涂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建設。(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務局、市海洋發展局、國網大連供電公司,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五、構建全生命周期實施保障體系
(十八)不斷完善“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加快推進國土空間分區規劃、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與審批進程,加快推進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編制與統籌銜接,完善專項規劃目錄清單管理機制,按需推進詳細規劃、村莊規劃編制。(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專項規劃組織編制部門,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十九)以近期實施規劃優化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時序。急用先行,緊密銜接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五五”規劃編制,聚焦3—5年時間,緊湊集約集聚做好近期實施規劃,按合理比例留足中期遠期發展空間。(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
(二十)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檢評估和優化機制。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圍繞城市發展目標和重大項目安排,針對體檢評估發現的主要問題,精準調節資源要素配置。開展城市存量國土空間現狀評估,促進集約高效建設和空間布局優化。(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
(二十一)建立和完善規劃動態監測機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全生命周期監督管理機制,適時開展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對“三條控制線”等關鍵要素進行動態調整與更新完善。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匯交機制,推進空間數據和管理數據共享。(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海洋發展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
(二十二)提升數字化輔助規劃決策能力。充分發揮空間數字化平臺效能,持續優化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建設面向更多應用場景和精細化管理需求的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CSPON),不斷增強數據輔助規劃決策的綜合能力。(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
來源:新聞大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