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當內陸小城邂逅深海美味,會碰撞出怎樣的驚喜?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打破人們對三文魚養殖的固有認知,憑借獨特的生態密碼,在群山環抱間悄然崛起三文魚苗孵化的“黃金搖籃”,書寫著一段關于自然饋贈與產業創新的故事。
走進坐落在燕格柏鄉的承德清青錦瑞漁業有限公司三文魚產業示范基地,現代化的孵化車間與原生態的自然環境相得益彰。智能化育苗池中,數以萬計的三文魚苗在清澈的水中游動。技術人員穿梭其中,實時監測水溫、水質等關鍵數據,用顯微鏡觀察魚苗的發育情況。
在圍場養殖三文魚,是企業發展愿景與地方資源稟賦、政策優勢深度契合的生動寫照。多年來,公司負責人白小雨帶領團隊,一心想在京津周邊尋覓適宜三文魚養殖的“風水寶地”,圍場也在持續挖掘生態潛力,積極謀劃特色產業發展,當地招商引資團隊主動出擊,向企業拋出合作“橄欖枝”。圍場冷涼的氣候、豐沛的冷水資源,以及清澈無污染、高溶氧量的水質,宛如大自然為三文魚苗精心打造的“生命之泉”,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其在眾多候選地中脫穎而出。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雙方一拍即合。
從初次接洽到項目落地,圍場以高效服務、務實舉措,為企業營造良好營商環境,解決用地、審批等實際難題,讓企業安心扎根。公司與青海大學、青海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展開深度合作,引入高原冷水魚養殖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項目,實現綠色循環養殖。養殖車間的水經過3級循環過濾和殺菌,達到循環利用標準,既保障了魚苗生長環境,又踐行了綠色發展理念。2024年12月12日,首批10萬枚魚卵順利運抵圍場,入駐恒溫車間。公司創新采用“淡水育苗+深遠海養成”模式,魚苗在88個智能化育苗池中培育,全周期養殖時長24個月,較傳統模式縮短半年。憑借這一高效模式,項目穩定運營后,一部分將通過訂單生產銷售模式運送到山東、江蘇等多家深遠海養殖企業,一部分在圍場投產做深加工。
隨著三文魚苗孵化項目的穩步推進,圍場的生態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經濟動能。周邊的村民們也成為了受益者,村集體出資金、出人工,企業出人才、出技術,按照“統一飼料、統一技術、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的方式運營,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實現穩定增收。
如今,圍場這座塞外小城正以三文魚苗孵化產業為突破口,依托優質水資源、良好營商環境以及深厚的產業基礎,持續推進陸基三文魚養殖產業發展,拓寬產品銷售渠道,打造圍場三文魚特色品牌。(閆雪、周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