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油菜進入采收高峰期,貴州銅仁各地以機械化收割搶農時、以良種創新提產能,推進糧油產業降本增效。德江縣今年發展的8萬余畝油菜迎來豐收,在德江縣荊角鄉角口壩區,收割機在田間地頭來回作業。隨著收割機的齒輪轉動,一株株油菜被迅速卷入收割臺,切割、脫粒、分離等工序一氣呵成,金黃的油菜籽被精準地裝入農用車中,立即運往當地烘干廠進行烘干處理。
德江縣荊角鄉角口壩區油菜田間。
貴州德江稻韜農機合作社農機手謝建明說:“我們這種收割機在壩區收割,一天能收到五六十畝左右。如果換成人工收的話,一天只能收一畝多。人工收的成本,加上拖理費加起來可能要三四百。而收割機只要一百塊錢,就拿這一個壩區來算的話,能節約9萬多塊錢。現在收割機能秸稈還田,效益大幅提升。”
“稻油輪作”“一地多用”促增收。近年來,德江縣積極推廣“稻油輪作”等高效農業種植模式,實現一地多用,并在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良種、良機、良法,通過選用優質品種,強化病蟲害管理,提高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等方式,推進農業增產增效。
農機手操控收割機工作現場。
德江縣堰塘鄉井頭壩油菜基地負責人張懷勇說:“我們的油菜長得好,預計平均畝產油菜籽能達到300斤左右,總產量大概9萬斤。銷售渠道也不愁,早就和幾家榨油廠談好了,直接上門收購,價格是每斤3.3元,今年的總產值能達到30萬元左右。”
德江縣農業機械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田景勇說,“今年,我們德江縣的油菜種植面積達到了8萬畝,目前已完成50%的收割任務。按照當前的進度,預計到6月初就能全面完成收割工作。在收割方式上,我們主要采用機械化收割,機收效率高達80%。這不僅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還實現了節本增效。”
農機手操控收割機工作現場。
一大早,在石阡縣本莊鎮樂橋村的油菜地里,縣農業農村局的測產隊正在指導農機對測產地塊進行油菜采收。今年,石阡縣農業農村局首次在本莊鎮樂橋村壩區采用無人機飛播飛防,機械化收割等方式貫穿油菜的耕種管收全過程。
石阡縣本莊鎮農服中心農藝師張長群說:“從今天的測產來看,1.88畝收了841斤油菜,畝產的話達到447.38斤,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也達到我們的預期的目標,老百姓也相當滿意。從耕種管收都是全程機械化服務,就減輕了勞動投入,又增加老百姓收入,這是一個很好的模式。下一步,我們將全面地推廣這種模式,促進我們全鎮老百姓增產增收,減輕他們的投入成本。”
農機手操控收割機工作現場。
石阡縣因地制宜開展油菜新品種試種、新技術推廣、農機具引進等創新探索。連日來,石阡縣多支農技隊伍深入田間地頭,對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油菜種植示范點進行測產作業,以檢驗山地特色農業探索實效。據統計,全縣油菜平均畝產300斤,部分采取新技術的地方畝產已超400斤。
石阡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何黔芳說:“目前,該縣14.76萬畝油菜已完成60%的采收,從收獲情況看,今年平均畝產300斤,相較于往年有較大的提升,地理條件好或實現機械化耕種管收的地域平均畝產能達到400斤左右。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推行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鼓勵廣大農技、農機人員深入基層一線,將提升糧油自給能力和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寫在田間地頭。”(圖/文 周濟、鄧旭、張杰、任政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