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保衛中原,弘治年間在北部邊境設立了九個軍事重鎮,稱為九邊。
九邊防御體系旨在鞏固北部邊防,應對北元的騷擾。
明成祖朱棣五次出征漠北,并沿邊設鎮駐兵。
后在嘉靖年間,為保護京城和帝陵,又增設了昌鎮和真保二鎮,合稱"九邊十一鎮"。
原文賞析:
又設九邊,以衛中夏:遼東, 薊州, 宣府, 大同, 榆林, 寧夏, 甘肅, 太原, 固原。
孫氏曰:「太祖平天下,嘗垂訓曰:四方諸夷,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者,但使彼不相侵擾,即當共安無事,慎毋恃中國強大,興兵起釁。 惟胡戎密邇邊境,累代為中國患,宜謹備焉。 嗚呼!圣謨何洋洋也。 成祖初定安南,本非利其土地。 宣宗棄之,不害為善守。 獨是大寧廢而遼東、薊州、宣府之備多,河套失而太原、大同、榆林、固原、寧夏之患急,哈密棄而甘肅、西寧、洮河、松茂之寇滋。 然則祖宗成憲,洵未可輕變矣。 君子觀于九邊之制,而不勝升降之慨焉。」
【譯文】明朝還設立了九個邊防重地來保衛中原地區,它們分別是遼東、薊州、宣府、大同、榆林、寧夏、甘肅、太原和固原。
孫氏評論道:“明太祖平定天下時,曾訓誡說:「四方的各族,如果他們被山和海阻隔在一角,只要他們不互相侵擾,就應該共同維持和平,不要依仗自己的強大而挑起戰爭。只有胡戎緊鄰邊境,歷代都是中國的憂患,應該謹慎防備。」
太祖的圣明訓誡真是博大精深。
明成祖最初平定安南,并非貪圖其土地。
明宣宗放棄安南,并不妨礙他是一位善于守衛國家的君主。
但大寧的廢棄導致遼東、薊州、宣府的防備增多,河套的失守使太原、大同、榆林、固原、寧夏的憂患加劇,哈密的放棄使甘肅、西寧、洮河、松茂的敵寇增多。
因此,祖宗的既定法制,確實不能輕易改變。
君子觀察這九邊的設置,不禁感慨升降的變遷。”
王氏曰:昔狄梁公有言,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東距滄海,西阻流沙,北控大漠,南界五嶺。 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三代以前,夷狄之患少,其備邊之制,惟來則拒之,去則忽追。 秦漢以降,更相角逐,生民之禍始烈。 要未有疊主中夏,甚且尺地一民,皆得而臣服之也。 中原之不競,肇于和親,極于納幣稱臣。 我國家張皇六師,式遏萬里,乃循秦漢之長城,垂九邊之定制,雪恥除兇,度越往古。
【譯文】王氏說:「從前狄梁公有句話說,天生四夷都在先王封疆之外,所以東邊是茫茫大海,西邊是連綿的沙漠,北邊是遼闊的大漠,南邊是五嶺山脈。
這是天意用來限制夷狄與中原的隔閡。
先秦以前,夷狄的憂患較少,他們防備邊境的制度,只是敵人來時抵抗,敵人去時就不追擊。秦漢以后,中原與夷狄互相角逐,百姓的災難開始加劇。
那時候從未有一個夷狄國家能夠主宰中原,甚至沒有得到過中原的一尺土地、一個百姓,成為他們的臣民。
中原的不振,始于和親,終于納幣稱臣。我們國家振興軍隊,阻止萬里入侵,于是遵循秦漢的長城,制定了九邊的制度,雪恥除兇,超越了往古。
然而猶有虞者,封貢不除,互市不革,無以消奸民外誘之端,黠虜內窺之漸也。 蓋虜必不能忘情中國者,以中國之多可欲。 而非有內地叛民為之鄉導,則其患猶可量。 宋元以后之蘽情不可準以漢唐之舊制,乃欲高語來庭,虛張歲市,養禍伏釁,而恃為弭邊善政,不亦惑乎?嗚呼!削株掘根,毋與禍鄰,必也。 閉關折符,單使勿逼也;投珠卻玉,匹馬勿入也。 因機遘會,則西塹玉門,北固受降,東修柳城。 隔絕其往來,杜塞其耳目,使中外之限如九天九地絕不可干也。 庶足以紓悠悠之患乎。 」
【譯文】然而,仍有令人憂慮的事,封貢制度不廢除,互市制度不改革,就無法消除奸民引誘外敵的禍端,也無法遏制狡猾的敵寇暗中窺探的企圖。
敵寇一定沒忘記中原,因為中原的富饒值得他們垂涎。
但如果沒有中原的叛民為他們做向導,他們的禍害還是可控的。
宋元以后的情形不能按照漢唐的舊制度來評估,如果還想高調宣揚他們來朝貢,虛張聲勢地設立歲市,養虎為患,卻還認為這是消除邊境憂患的善政,不是很荒謬嗎?
要消除禍患,必須斬草除根,不與鄰國有禍患往來。
必須閉關自守,拒絕與敵國使者接觸;拒絕接受他們的禮物,連一匹馬都不能讓他們進入境內。
抓住時機,可以在西邊挖掘玉門關,北邊固守受降城,東邊修筑柳城。
隔絕他們的往來,堵塞他們的耳目,使中原與四夷的界限如同九天九地般不可逾越。
這或許能夠舒緩長期的憂患吧。”」
端倪解析:
明朝建立之后,逃亡北方的元朝殘部仍然不斷地襲擾明朝的北方邊塞,嚴重威脅著明朝的統治。
因此,明朝在北部邊境沿長城防線陸續設立了這些軍事重鎮,派兵駐守,保衛大明邊疆。
九邊也稱九鎮,明朝中后期不僅要抵御北方蒙古,還有女真勢力。
九個軍事重鎮分布在長城沿線,從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遼東鎮:總兵初駐廣寧(遼寧北鎮市),隆慶后駐東寧衛(遼寧遼陽市)。
薊州鎮:總兵初駐桃林口,后移遷安寺子峪(獅子峪),天順年移三屯營(河北遷西縣)。
宣府鎮:總兵駐宣府衛(河北張家口宣化區)。
大同鎮:總兵駐大同府(山西大同)。
山西鎮(太原鎮):總兵初駐偏頭關(山西偏關縣),后移駐寧武所(山西寧武縣)。
延綏鎮(榆林鎮):總兵初駐綏德州(陜西綏德),成化以后移治榆林衛(陜西榆林)。
寧夏鎮:總兵駐寧夏衛(寧夏銀川)。
固原鎮(陜西鎮):總兵駐固原州(寧夏固原)。
甘肅鎮:總兵駐甘州衛(甘肅張掖)。
每鎮設有總兵官、副總兵官、參將等,無固定品級和定員。各鎮駐有重兵,主兵約六十萬,加上客兵數量龐大。
為維持軍餉,初期依賴屯田,后逐漸由京師太倉庫供應。
軍餉問題成為明朝財政負擔的重要原因。
九邊的設立,形成了從鴨綠江到嘉峪關的北方防線,加強了北部防御,但也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導致百姓負擔沉重,甚至引發兵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