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又有新情況,5月17日在賴清德執政即將滿周年的采訪上,他以“大公司并購小公司”類比兩岸的統一。
有不少島內民眾被他這種“新鮮”的表述給唬了過去,甚至結合此前特朗普的“這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的話語,認為這是美國與臺當局在“服軟”。
那么事實真的如此,還是臺當局制造噱頭,實際另有隱情?
臺海棋局
5月12日,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突然拋出“有利于統一與和平”的論斷,這句話不光在臺灣政壇激起千層浪,也引起國際局勢的強烈關注。
這場耗時三個月的關稅博弈,本質是大國間的實力較量,當特朗普揮舞著關稅大棒橫掃全球時,唯獨在中國面前碰了釘子。
中方以對等反制措施回應,取消大豆訂單、限制稀土出口,讓美國西海岸港口出現史無前例的貨船積壓。
最終雙方達成協議,91%的關稅取消,剩余10%作為“面子工程”保留,而這場談判的結果,徹底顛覆了臺灣當局的認知。
當臺當局還在幻想“美臺關系穩如泰山”時,特朗普的表態猶如一記重錘,對此島內政治評論員吳子嘉尖銳批評臺當局行為。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當關稅戰初起時,臺當局曾迫不及待地配合美國,不僅擴大對美采購,甚至放任臺積電向美國轉移核心產能。
臺當局的“脫中入美”政策,在中美協議達成后徹底破產,今年前四個月,兩岸貿易額相較于去年呈現出逆勢增長,高于2024年同期5.3%。
而美國卻將臺灣列入“匯率操縱地區”,要求臺積電等企業追加千億投資,這種“大陸給糖、美國要血”的局面,讓島內民眾無比憤怒。
再加上經濟結構的不可逆轉,盡管民進黨當局鼓吹“貿易多元化”,但臺灣90%以上的貿易順差仍依賴大陸和美國。
當大陸持續擴大市場開放時,美國卻在關稅協議中設置“對等條款”,要求臺灣在半導體、農業等領域進一步讓利。
這種雙重擠壓下,臺當局的“非紅供應鏈”計劃淪為笑柄,可以說如今的臺當局比蔡英文時期還要糟糕。
如此種種,也讓臺當局的口碑一落千丈。
民意逆轉
賴清德執政滿周年之際,迎來的卻是民調雪崩,網絡調查顯示,79.5%的民眾對其施政不滿,40.5%明確反對其兩岸政策。
這種變化在深綠陣營尤為明顯,不少民眾反對其“倚美謀獨”的行為,而大陸的融合政策正在悄然改變臺灣社會。
從福建的臺胞醫保同等待遇到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切身體會到“兩岸一家親”的好處。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進黨當局一邊拋出“兩岸交流善意”的空洞口號,一邊強化對黨員赴大陸的管控,這種表里不一的操作,進一步削弱了民眾信任。
再結合臺當局在5月17日的專訪中祭出“公司并購論”,將兩岸統一類比為“大公司吞并小公司”,要求大陸“先提條件”。
這種偷換概念的話術,本質是“新兩國論”的變種,更值得警惕的是,民進黨當局正在加速“以武謀獨”的步伐。
臺海軍近日公布的驅離大陸漁船數據,表面是“維護主權”,實則是制造兩岸對立的輿論戰。
此前蔡英文竄訪歐洲的“價值外交”,試圖將臺海問題國際化,卻遭到多國冷遇,對于這些情況,大陸直接在5月19日起實施的共聚聚甲醛反傾銷稅,只是經濟組合拳的開始。
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策略,比軍事手段更具殺傷力,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臺獨”不僅是政治冒險,更是經濟自殺。
結語
特朗普的“有利統一”論,撕開了“臺獨”勢力的最后一塊遮羞布。
所以,臺獨翻不了天,歷史大勢不可阻擋,在這場決定民族命運的博弈中,任何逆勢而動的跳梁小丑,最終都將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信息來源
原文記載于海峽導報2025-5-17關于《特朗普提“統一”引震撼,吳子嘉:民進黨嚇得發抖,“臺獨”牌沒戲唱了》
原文記載于海峽導報2025-5-19關于《將兩岸統一比作“公司并購”?賴清德以商業話術包裝“臺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