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沙漠里折返的飛機和一群“游客”:1978年,中國悄悄把米格-23帶了回來
這事兒擱現在,你說中國從中東沙漠里扛回來一架前蘇聯的先進戰斗機,聽著像電影。
但你要是知道當年技術封鎖多嚴、中蘇關系緊張得像拉滿了弓,越南那邊還搗亂,你就知道這不是拍戲,是硬生生真干出來的。
那陣子,中國的戰機還停留在殲-6、殲-7那一掛,飛得不快,打得不遠,跟蘇聯那邊已經搞出來的米格-23一對比,差了一條街不止。
蘇聯不賣,越南卻能拿到。
這就不是裝備差的事了,這是邊境安全要出問題的節奏。
你說這玩意兒能不急?
急歸急,但也不能明著搶。
正好埃及那邊跟蘇聯鬧掰了,1976年撕了條約,對蘇制裝備也沒啥好感。
這邊中國一看有門,趕緊搭話,拿咱自家殲-6換米格-23,人家答應了。
這就是機會。
真正動手的時候,不能高調,得隱身。
安排的是一批航空專家,說是“出國交流”,其實是去拆飛機的。
領頭的就是顧誦芬,說話不多,動作很穩,是那種你看著覺得挺文氣,但一干起事來比誰都硬的人。
他們一到埃及,身份藏得滴水不漏。
衣服是阿拉伯式樣,交通工具換成民用車,走的路也是繞著走,避著人眼。
他們不知道自己要干啥,出發前只說是“出國看看”,直到到了地方,才知道面前這玩意兒,是蘇聯的米格-23。
顧誦芬帶著幾個人在沙漠基地里拆飛機。
不是一拆就完,是要拆得干凈、記得清楚、運得安全。
每一個零件都像寶貝一樣包起來,裝箱,寫上“廢舊金屬”。
這些箱子不是一批發走的,是分開走,走不同港口,不同路線,干啥都不帶重復的。
這邊干得緊,那邊克格勃也不是吃素的。
有個階段,一切都還挺順。
直到BBC蹦出來一條消息,說中國在埃及搞到了蘇聯戰斗機。
蘇聯那邊一聽,臉色變了,馬上要求查船,查港口。
這下整個行動就像被人突然打開了手電筒,一下子暴露在眼前。
中國這邊立馬切換模式,把專家緊急撤走,貨物加快發運。
顧誦芬那陣子被轉移到安全屋,資料讓不同人分著帶,怕一次丟光。
屋里沒人說話,只能聽見風吹房門。
那時候的氣氛,不是電視劇能演出來的。
最后是趕上了時間點,關鍵部件和資料都安全運回國內。
這個過程里,沒有人受傷,沒有資料丟失,但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飛機回來了,不是為了擺著看,是要從里到外研究透。
顧誦芬他們一拆一畫,把米格-23的可變后掠翼、飛控系統、氣動布局都吃得透透的。
不是抄,是借鑒。
殲-8本來就是模仿米格-21的,后面搞殲-8II,就是在這基礎上,揉進了米格-23的那一套。
殲-8II的飛行穩定性、機動性、速度,都是那時候打下的底子。
后來飛豹項目、強-6這些機型,也都或多或少用了當年帶回來的技術。
雖然有些型號沒量產,但積累下來的經驗,是后面殲-10、殲-20能飛起來的前提條件。
顧誦芬沒穿過軍裝,但他干的這事,誰都得敬他一聲。
他不是在辦公室里畫圖紙,而是真的去前線,把核心技術從別人口袋里一點點帶回來。
他對自己這段經歷從不多講,外人問,他也只是說:“當時國家需要。”
這事也不是顧誦芬一個人的功勞。
從埃及愿意換飛機開始,到國內各部門配合運輸、密封、拆解,再到情報系統的隱蔽操作,全都是一個鏈條上的人。
每個環節出點岔子,后果都不是輕的。
那年夏天,埃及沙漠的風刮得劇烈,顧誦芬站在那堆金屬零件前,臉上沒什么表情。
他知道,這不是一架飛機的事,是一代人拼命想追趕世界的事。
他們沒說豪言壯語,也沒人拍手叫好,只是一步步把手頭的事干完。
飛機拆完,他的任務也結束了。
他回國繼續做設計,后來當上了院士,被稱為“戰斗機之父”。
但那一段沙漠里的經歷,他從沒主動提過。
資料里寫得清清楚楚:那次行動,沒有留下痕跡,但改變了方向。
參考資料:
《顧誦芬傳》,航空工業出版社
《中國戰機發展史》,國防工業出版社
《米格戰機揭秘》,俄羅斯航空檔案館
1978年BBC新聞檔案,英國國家廣播公司
《國際軍事技術封鎖與中國的應對》,解放軍報研究中心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