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黃土高坡……”這句深入人心的歌詞,喚起了無數人對黃土高原的深情記憶。
黃土高原,這片被譽為中華文化發源地的神圣土地,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的積淀,其地位之尊崇,不言而喻。
遺憾的是,如今這片土地的自然環境卻陷入了極度的困境。
水土流失、黃沙漫天,景象堪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此進行專項調研,并得出了一個令人痛心的結論:這片土地已不適合人類生存。
可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卻依然在堅持治理黃土高原,這一切究竟是為何?
而如今70年過去了,治理的成效又如何?
一、黃土構成的高原
在我國的中部偏北地區,有一座巍峨的高原屹立不倒,其海拔跨度從800米至3000米不等,面積達64.2萬平方公里,這便是聞名遐邇的黃土高原。
數百萬年前,這片土地并非如今我們所見的黃土高原,而是一個浩瀚無垠的大型湖泊。
黃土高原,正是這座湖泊的基底,由歲月沉淀下的泥沙堆積而成。
然而,遺憾的是,這座湖泊并未能留存至今。
在數百萬年的地質變遷中,由于黃土高原地處內陸,雨水資源相對匱乏,加之長期的地質運動,這座湖泊逐漸蒸發殆盡。
而原本作為湖底的黃土地,被地殼抬升,形成了一片廣袤的平原。
因其上覆蓋著厚厚的泥沙黃土,故而得名黃土高原。
眾所周知,湖底的土壤富含養分,無數水生動物的遺骸在此沉積,化為滋養萬物的沃土。
因此,在過去,黃土高原是我國旱作粟黍農業的發源地,中華文明正是在這片黃土地的灌溉下得以孕育和發展。
但在最近的幾十年里,黃土高原的狀態卻令人堪憂。
如果說黃土高原作為湖底時是在吸收養分,那么后來的農耕活動則是在不斷掠奪土地中的營養物質。
長達數千年甚至更久的耕作歷史,一批批作物的成熟,使得土地的肥力逐年下降。
過去,由于交通技術不發達,人們大多選擇臨近自己的耕地而居。
房屋建造和過去的種種農業陋習,進一步加劇了對黃土高原的破壞。
史料記載,大約在南北朝時期,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已經下滑到了40%。
而到了唐朝,僅僅一兩百年的時間,植被覆蓋率又下降至35%的水平。
到了明清時期,情況更為嚴重,數百年的時間里,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已經銳減至15%!
這是一片廣袤達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連續的農業耕種不僅破壞了植被,更改變了黃土高原的土質。
曾經的黃土富含養分,在大自然的演變下綠意盎然,長期處于自然循環之中。
盡管由于風沙的侵蝕,從長遠來看,黃土高原的結局或許終將是今天這般模樣,但這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
然而,人類的活動卻大大加速了這一進程。
長期的耕種使得黃土逐漸變得松弛和干澀,失去了往日的黏性,導致構成這片高原的土地愈發松散。
或許曾經風吹不動,但如今,即便是微風,也能將高原的黃土吹得漫天飛舞。
黃土被風吹走一點,那里又被吹走一點,水土自然就流失了。
而這些被吹走的泥沙又會跑到附近地區搗亂,特別是黃河,飽受這些泥沙的侵襲。
不僅河水變成了土黃色,更關鍵的是,河床的泥沙堆積容易導致黃河改道。
根據《中國環境統計年鑒》的數據,黃河的泥沙含量高達每年16億噸,其中大部分來自黃土高原。
一旦發生改道,對我們的生態環境將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因此,治理黃土高原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如果對此不加管理,或許再過一兩百年,當黃河的河床抬高到一個夸張的地步時,災難就會發生。
那么,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的治理效果究竟如何呢?
二、治理探索的艱辛歷程
其實,關于黃土高原的治理,我們曾經提出過多種方案。
最早的一種方法叫做坡面治理,即在黃土高原上根據坡度劃分耕地,而在非坡面則種植森林。
不少專家認為,通過這種方案,我們既能保住這片產糧地,又能靠森林防止水土的流失。
然而,事實上,這個方案卻是徹頭徹尾的錯誤。
坡面的種植在不斷消耗泥土中的養分,而非坡面又在鞏固泥沙,這一邊好一邊不好,反而更容易導致這片高原的崩潰。
因此,后來的我們試圖用堆積泥沙的方式來化解黃土的危機。
但堵不如疏,即使再怎么努力,人力也無法戰勝大自然的力量。
堅持了十余年后,龐大的淤泥攔截壩最終轟然倒塌。
直到20世紀末左右,我們才算是找到了一種可行的方案——即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方式。
這種方案通俗地來說,就是對癥下藥。
將黃河劃分成不同的流域,針對每個流域的特點進行對癥下藥。
有些地區采取坡面治理的方式,有些地區采用建造攔截壩的方式,進行綜合管理。
三、治理成效與未來展望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小流域綜合治理方案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數據,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已經從20世紀末的30%左右提升到了如今的65%左右。
同時,水土流失現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黃河的泥沙含量也有所下降,并且本身黃土高原的糧食產量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可以說,這個方案是兼顧自然保護和經濟效益的。不少貧困地區也靠著這個治理方案打了翻身仗。
不僅整體綠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村落也變得更加美觀。
在經濟上也沒有倒退,更是有不少村落實現了經濟上的突破,擺脫了貧困縣的帽子。
當然,治理黃土高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我們需要持續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不斷完善和優化治理方案。
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強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來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
比如利用遙感技術監測植被覆蓋變化、運用大數據分析預測水土流失趨勢等。
展望未來,我們對黃土高原的治理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我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黃土高原一定能夠重現昔日的綠意盎然和生機勃勃。
我們也期待著這片古老的土地,能夠繼續孕育出更加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