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舉辦的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開幕式上,江蘇博物館斬獲多項榮譽。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榮獲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稱號,江蘇連續三年獲此殊榮。截至目前,全國共有37家博物館獲此殊榮,江蘇有7家入選,數量位列全國第一。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
同期發布的第七次博物館運行評估(2022-2024年度)一級博物館評估結果顯示,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蘇州民俗博物館、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獲評優秀。截至目前,江蘇共有26家國家一級博物館,數量位居全國第三。全省博物館年度接待量突破1.39億人次,位列全國第一,展現出江蘇作為文化大省的深厚底蘊與蓬勃活力。
在第二十二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中,由南京博物院申報的“無盡藏——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與南京城墻博物館申報的“曠世城垣——南京城墻歷史文化陳列”獲得優勝獎;由蘇州博物館申報的入境展覽“亞述之王:亞述巴尼拔”獲得國際和港澳臺合作獎;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陜西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甘肅省文物局、江蘇省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聯合舉辦的出境展覽“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獲得特別獎。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世界記憶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入選“文明橋梁計劃——文物出境展覽精品”項目。
一連串亮眼成績的背后,是江蘇以博物館為載體,將深厚底蘊化作全民共享的精神盛宴,書寫文明傳承的生動答卷。近年來,省文化和旅游廳持續深化文博領域改革創新,通過出臺《推動省直博物館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組織全省163家國有文物收藏單位開展盤庫建檔專項行動等一系列實踐做法,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本次獲得“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稱號的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有何獨特之處?這是全國最年輕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之一,僅用4年發展便榮獲“國家一級館”稱號。其展覽《文明的階梯》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開館8年來,接待觀眾逾1000萬人次。博物館以“地下寶匣”的創新形態,將千年科舉文化凝練為可觸摸的時空膠囊。建筑內部采用地源熱泵系統,在維持恒溫環境的同時,讓游客在“會呼吸”的展廳中感受文化氣韻。館內展區分為五大主題,通過“時空隧道”銜接,生動再現了科舉制度的演變過程。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作為秦淮文化的新名片,以其獨特的建筑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新的展陳設計,成功讓千年文脈“活”起來。
南京博物院打造的“無盡藏——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以獨特的策展視角專注于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首次集中呈現蘇軾藝術思想的深度與廣度。歸納成“達心適意”“寫形傳神”“詩畫一律”“法中尚意”和“書以學養”五個篇章。展覽集結國內多家文博機構的書畫精品152件(套),其中包括30余件宋元珍品、80余件一級品,全面展現蘇軾的藝術精神。為了提升觀眾的觀賞體驗,量身定制近距離觀看書畫的龕柜,營造最佳的觀展環境和觀看距離。
立江南,觀世界。“亞述之王:亞述巴尼拔”是蘇州博物館與大英博物館“世界文明史”展覽合作的第三期展覽,同時是蘇博“中國古代文明與世界文明”系列對比展的第5個展覽,展覽以古亞述王國最后一任君主亞述巴尼拔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他傳奇的一生,全面地展示了亞述帝國在軍事、文化和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故事。除了精美的文物之外,展覽還配套了先進的數字化陳列,生動展示了王族獵獅場等場景和活動。同時,展覽以16個月超長展期、全免費開放模式回應“文博熱”需求。
“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是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舉辦的為期三個多月的重要文物展覽,將“盛唐氣象”在法國生動再現,引發熱烈反響。展覽匯集來自10個省(區、市)32家文博機構的200余件(套)精美文物,其間參觀人數累計超過8.5萬人次。
“曠世城垣——南京城墻歷史文化陳列”則從南京城墻的設計思想、筑城技術、皇都威儀、軍事防御和遺產傳承等五個方面,全面闡釋了南京城墻的歷史文化與多元遺產價值,梳理城墻環繞下的南京歷史文脈,展現其作為大明都城的輝煌氣象。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記憶名錄》10周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把海外辦展作為促進民心相通的文明橋梁。“世界記憶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殺史實展選取了重要的檔案文獻,特別是通過第三方檔案來說話,把國際人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殺歷史展現出來,以國際友人冒著風險救助中國難民、記錄日軍暴行的故事打動人心。
開幕式上,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發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博物館發展報告(2022—2023)。報告總結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博物館發展的階段性實踐經驗,同時聚焦發展問題和趨勢,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博物館的未來提供可行性方案,更為其他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提供了案例參考。
記者注意到,報告多處聚焦江蘇博物館的創新示范效應:中運博在“為了未來收藏現在”理念指導下推出的“運河非遺”系列展覽并打造的“雙城記”研學項目;蘇博頗具代表性的“@蘇博”系列教育活動;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館、無錫博物院等為觀眾提供的手語導覽、線上助盲、藝術療愈體驗等服務;吳文化博物館“探尋非遺工作室”的互動形式等項目,共同勾勒出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圖譜。
江南時報記者 錢海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