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樓的門廳,不大,就幾個平方米,可以用來干什么?
上海市梅隴實驗中學的一樓,變成了小小博物館:這里,迎來了上海科技館的一份珍貴館藏——50cm見方的貝殼砂。這塊嵌滿了貝殼的砂石,形成于第四紀全新世時期(約1萬年內),分布在嘉定、青浦、松江、閔行和金山等地區……
從這塊小小的貝殼砂里,能否窺見上海市的地質變遷?
將“一平米博物館”搬進中小學,讓藏品“活”起來,也讓學生對于科普的熱情,對于自然世界的好奇“活”了起來——5月20日,“一平米博物館”走進上海市梅隴實驗中學,也標志著“一平米博物館”活動在普陀區正式啟動。接下來,“一平米博物館”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科學微空間即將在普陀區正式落地生根,為孩子們搭建起近距離接觸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新平臺。
“博物館是信息時代教育最好的回歸,實物教育和博物學教育是培養孩子發現能力,形成科學興趣最好的載體。”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說,上海自然博物館擁有逾30萬件藏品,其中常設展覽僅約1萬件,希望能夠打開博物館的庫房,讓珍貴的藏品和標本從博物館走到青少年身邊。
在上海市普陀區梅隴實驗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都瑩看來,“一平米博物館”走進校園,重要的意義是能夠把博物館珍藏的珍品送進學校,讓學生能夠近距離地接觸藏品,“對于孩子們來說,進入到場館的機會還不多,但是這些藏品進入到校園之后,我們可以極大地激發起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她說,“同時,這對于我們學校的課程創新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這些化石標本可以作為我們跨學科教學的一種載體,老師們可以利用‘一平米博物館’來進行跨學科的教學,結合我們的地理、生物、科學,包括藝術學科,促進學科的這樣融合。”
在“一平米博物館”微型展走入學校的同時,孩子們也參與到科普活動中來,小館長、小講解員、AI和手繪海報、標本制作等等。
七年級學生盛浩軒是本次博物館的小小解說員。在貝殼砂前,他和同學們講解了化石的來源,也告訴同伴們,貝殼砂和地質變遷的關系。“隨著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上海真的會消失嗎?”他的提問,引發了同學們的“大討論”,孩子們將自己的答案寫在便簽紙上,貼在小小博物館的留言板上。每一次的動筆,都是孩子們對于自然和未知的探索和思考。
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給孩子們演示實驗。
未來,“一平米博物館”將走進更多普陀區的學校,走近更多的普通學生。倪閩景表示,計劃能夠在一年里推進“一平米博物館”走進100所校園,并讓展覽流動起來,甚至可能在未來流動到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而與此同時,上海科技館的展覽同時也在進商圈、進社區,為的就是把資源和活動送到孩子身邊和市民身邊。
原標題:《在“一平米博物館”里探索未知,科技館珍貴藏品走進中小學,走進孩子們的心》
欄目主編:徐瑞哲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龔潔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