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7歲演員黃楊鈿甜在社交平臺曬出成人禮照片,配文稱“耳環是找媽媽的”。
這本是一組尋常的青春紀念照,卻因耳環的“火彩”過于耀眼,被珠寶愛好者認出疑似英國奢侈品牌GRAFF的經典款,市價高達230萬元。
一個未成年的新人演員,如何能佩戴如此昂貴的首飾?網友的疑問迅速點燃全網“偵探式”扒皮。
不到24小時,焦點轉向黃楊鈿甜的家庭背景。
其父楊偉被曝曾任職于雅安市投資促進局,負責招商引資和項目收標工作,2017年辭職經商。
公務員家庭與天價消費的反差,讓事件從娛樂八卦升級為公共議題。
網友順藤摸瓜,扒出楊偉名下多家公司、親屬涉案記錄,甚至關聯到雅安地震災后重建的敏感項目。
面對質疑,楊偉第一時間回應稱“從未參與災后重建”,并將耳環稱為“仿品”。
然而,網友的深扒讓這場“辟謠”顯得漏洞百出。
最關鍵的證據來自一串電話號碼:15892692288。
在雅安市經濟合作和外事局2015年發布的《雅安市參加中國西部進口招標方案》中,項目收標人“楊偉”的聯系方式正是此號碼。
更蹊蹺的是,該號碼同時關聯楊偉名下多家公司:
2014年注冊的深圳國影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020年成立的益善堂生物科技公司(后更名為美妝貿易公司);
2025年輿情發酵后緊急變更法人、退股的企業。
“重名或許常見,但電話號碼、公司軌跡、家庭照片高度重合,只能是同一個人。”網友通過支付寶賬號進一步驗證,發現該號碼的頭像正是楊偉與妻女的合影,但在曝光后火速注銷。
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操作,反而坐實了疑點。
事件的核心矛盾,直指楊偉在雅安任職期間的敏感項目——滎經縣云峰山4A景區開發。
該項目總投資7億元,明確標注為“4·20蘆山地震災后重建工程”,建設周期2014-2019年,而楊偉正是項目聯系人。
盡管楊偉聲稱“僅負責展場設計招標”,但網友發現兩大矛盾:
時間線重疊:2014年項目啟動時,楊偉尚未辭職,卻已注冊深圳影視公司,涉嫌違反《公務員法》禁止經商的規定。
業務關聯:其名下公司經營范圍涉及“招商引資中介服務”,與原單位職能高度重合,被質疑利用職務影響力牟利。
更刺痛公眾神經的是災后重建資金的對比。
雅安地震后,部分災民僅獲1萬元房屋重建補貼,而楊偉家庭卻被曝住深圳億元別墅、佩戴百萬珠寶。
“死者撫慰金不及一只耳環”的諷刺,撕開了慈善資金監管的舊傷疤。
事件發酵72小時內,相關話題閱讀量破10億,衍生出#雅安官場地震#、#慈善資金流向#等子話題。網友的訴求早已超越個案:
公職人員“旋轉門”監管:公務員辭職經商如何避免利益輸送?
災后重建透明度:19.06億元社會捐款究竟流向何處?
特權階層的財富合法性:黃楊鈿甜的演藝資源是否受家庭背景影響?
正如評論員胡錫進所言:“公眾憤怒的不是財富本身,而是特權對公平的踐踏。”
超過60%的網民呼吁建立“官員離任后商業活動追溯機制”,折射出對制度性監督的迫切需求。
截至2025年5月20日,雅安市紀委監委已介入調查,但尚未公布結果。無論最終結論如何,這場風波已帶來三重啟示:
數字時代的監督力量:網友通過企查查、裁判文書網、衛星地圖等工具“破案”,展現公民監督的專業性與決心;
權力運行的陽光訴求:公眾期待公務員財產公示、慈善資金區塊鏈溯源等制度落地;
社會信任的修復之路:奢侈品可以鑒定真偽,但公信力一旦崩塌,重建遠比耳環保值更難。
我們不怕有錢人,只要他的錢是干凈的光明正大的就行。
當一只耳環照出權力與財富的模糊邊界,唯有真相的陽光,能撫平地震傷痕與人心裂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