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年代科學春天的日子里,一首“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的詩句深深印入心海,從那時起,三月春天的江南就成為心中的向往,這些年也多次走過江南,但都是步入秋冬風景。這個春天和家人自駕,在三月初的一場秦嶺春雪后,踏上去往皖、浙、蘇的覓春之旅。車行滬陜高速,藍田玉山附近,一座座山巔掛著雪色與霧凇,一幅幅春雪的風景,讓春天的江南行充滿期待。
從清晨到傍晚,商洛、南陽、信陽一座座城市從身邊的駛過,窗外有自然風景,也有歷史故事的回響,從秦川到中原,從中原進入大別山,春天的氣息里,南陽大地的油田抽油機,信陽息縣的調頻廣播,是路上的特色記憶。在臨近六安的路口,從滬陜高速南去岳西市,暮色里的竹林春色,是大別山風景的味道。傍晚入駐因古南岳天柱山而名的岳西市,幾樣土菜,一壺皖酒,解去旅途的疲勞。
第二天清晨,從岳西驅車四十多公里,經過潛山市,來到天柱山南門,轉乘景區交通車來到大龍窩纜車下站,路上有春色初染的森林和步行上山口黃色的寺廟群,車窗遠望里,一座座奇特的石峰,像是天柱山的呼喚,大龍窩纜車站下站遙望,皖山之王的天柱山主峰,屹立秀峰之后,靜待著一個個登山賞景的人們。
天柱山,位于安慶市潛山西部。為大別山山脈東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潛山境內以其主峰天柱峰為中心的山地,有時也指其主峰。據1980年航空測定,主峰海拔為1488.4米。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行南巡狩,自潯陽,順江而下,經盛唐(今安慶市盛唐灣)入皖口(今懷寧縣山口鎮),溯水而上。法駕谷口(今天柱山野人寨),登禮天柱,“號曰南岳”。直到隋文帝詔改江南衡山為南岳,其間700年,所稱南岳,即天柱山。南岳稱號南移后,天柱山人稱“古南岳”。
秀美的天柱山留下歷代文人墨客的贊美佳句,白居易歌曰:“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王安石詩云:“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唐天寶七載(公元748年),李白曾渡江到皖西,一方面寄情山水,一方面求仙訪道。他遠眺天柱峰,揮筆寫下《江上望皖公山》一詩:“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氣。青冥皖公山,巉絕稱人意……”這些詩文,歌頌了天柱山之雄奇壯麗,至今游人低徊吟誦,流連忘返之情,無不油然而生。
纜車上行,一幕幕風景閃過眼簾,春葉初掛的森林,隨風搖曳的竹林伴隨我們來到纜車上站。
走在纜車上站到煉丹湖的山路上,一次次眺望,一個個回眸,皖山的石景與松韻,是天柱山靜靜地山語,山風吹過,是無人機俯瞰與眺望的天柱山初見。
天柱山煉丹湖是中國第三大高山人工湖,海拔1100米,水面面積約34畝,位于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主峰東南側良藥坪,東漢末年道教學家左慈曾在此采藥煉丹,留下煉丹爐及洞穴,道教將其封為“第十四洞天”。站立皖山高處的煉丹湖邊,碧水映天柱山的身影,湖邊山巔的松林掛著晶瑩的霧凇,在春日陽光里,一聲聲霧凇融化跌落,伴奏著春天看山景的心情,那份春山賞景的心境,只有身心融入才可慢慢體味。逆光眺望一個個掛滿霧凇的秀峰,春天天柱山的風景讓人迷醉其中。
在山間步道賞景,不同視角的眺望里,一塊塊巨石聚成皖山盛景,萬山之后,天柱峰隱身其后,無人機高空遠望里,一柱擎天的秀峰屹立萬千巨石之后,在霧凇山巒之上,亭臺樓閣是天柱山人文的歷史留痕,一個個凝望里,中天一柱的大字,成為一峰獨領的字匾。也將再次攀登山巔的期待留在攝影的遐想里。
圖文:辛秋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