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授一起吃飯是什么體驗?南京大學在123周年校慶之際,推出了真人秀《教授請吃飯》第二季。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江蘇文庫·精華編》主編徐興無請學生們到他的家鄉揚州品嘗美食,飯桌上暢聊文化。
《教授請吃飯》第一季,苗懷明教授請學生們吃南京菜,節目火爆出圈,“教授請吃飯”成了熱門IP,被網友稱為“下飯綜藝”。網友們紛紛感慨,一頓飯吃得如此新鮮有趣,且能吃出巨大的“信息量”!第二季節目又將吃出哪些精彩?文脈君為你劃重點。
“燒賣”“軟兜”兩個菜名都寫錯了!
“大學的學習,一半是課堂里學的,一半是玩出來的。創造力跟靈感,往往是玩出來的。”徐興無說。
在南京大學,教授請吃飯有著悠久的傳統。民國中央大學時期,教授就經常請學生吃飯。古人說,這叫“親師取友”,跟老師親近,跟朋友之間互相吸取。
毋庸置疑,“吃”是很重要的一種玩法,也是最接地氣的文化傳播方法。
揚州冶春茶社
我們正式跟著教授開吃。
第一道菜,干絲。
“這是揚州吃早茶必吃的。干絲是用來佐茶的。”上桌的時候,干絲被堆成一個寶塔尖。食客吃的時候,要把它推倒。可怎么推也有門道。
“從下面把它推倒,拌開了吃。有的時候在下面掏著吃,吃到最后,寶塔倒下來,這樣更入味。”徐興無說道。
第二道菜,鹽水鵝。
“從南京開始向西吃到武漢,都是吃鴨子,但是一過長江,從六合開始,一直到我們揚州這邊,我們都是吃鵝。”
第三道菜,五丁包……
為什么揚州人對吃這么講究?
徐興無解釋道,揚州在清代是鹽商聚集的地方。巡鹽御史就駐在揚州。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當過巡鹽御史,還有一個叫李煦的也當過,這個人是林黛玉爸爸林如海的原型。他們的衙門叫兩淮鹽運司衙門,至今還保存得很好,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接下來吃燒賣。
“其實燒賣這兩個字都寫錯了!”老師此話一出,同學們都有點詫異。
“應該是樹梢的梢,麥子的麥。梢麥!”為什么呢?“這是北方的食品,這其實是突厥語,不是漢語,突厥語就是Shirme,皮囊的意思。游牧部落裝東西,要用個囊,你們看看它像不像囊?上面收口的,里面裝東西。”
下一道菜是文思豆腐。
當同學們大贊可口的時候,徐興無介紹起來歷:“這是天寧寺里面一個和尚發明的,這個和尚叫文思和尚。他把一塊豆腐切成能從針眼里穿過,然后做成豆腐羹,這就叫文思豆腐。”
再說說黃鱔。
眾所周知,黃鱔還有個名字叫軟兜。這名字又有說頭,“軟兜的兜,不是這個通俗的寫法,‘兜’應該寫作‘脰’。所有動物的里脊肉都叫脰。”
徐興無總結道:“中國的菜,在文化上就體現兩個字:‘富貴’!淮揚菜和魯菜是最體現富貴的。富是有錢,貴是有身份,富貴結合起來就中國菜的精華。”
這頓飯吃得真是長見識了!
蘇州園林和揚州園林到底有什么區別?
教授請吃飯,當然不能只講飯桌上的菜肴。筷子尖輕點美食,話題已如漣漪般蕩開。
徐興無從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邗溝,講到京杭大運河的來龍去脈,“我們的河流是東西向的,但是有了大運河之后,中國就出現了南北的統一,它就成了一條血脈了。所以中國的統一叫內在化。原來是形式的統一,是用政治制度,用暴力用軍隊,用行政的方法,有了大運河之后,我們可以用經濟的方法,文化的方法,南北的交流就更加深入了。”
徐興無還聊起中國歷史上兩個皇帝。“中國有兩個皇帝,都是太先鋒了,一個是秦始皇,一個是隋煬帝。他們的先鋒在于沒有把他們的理想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盡管秦朝和隋朝盛極一時,卻都是短命王朝,但在徐興無看來,不能把中國的歷史簡單地用朝代做標貼,漢承秦制、唐承隋制,有了秦才有了漢,有了隋就有了唐。
有同學問,隋煬帝是修大運河導致國力衰退而滅亡的嗎?徐興無的答案是否定的,“隋朝的亡,亡在征高(勾)麗。”至于晚唐文學家皮日休后來說,“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那是一種文學的比喻,大運河成為后人慨嘆隋朝曇花一現的注腳。人們并非責罵隋煬帝,而是對隋朝的短暫感到惋惜。
揚州瘦西湖蓮花橋
蘇州園林和揚州園林有什么區別?這也是一個好問題。
徐興無說,蘇州的園林更多的是帶有一種文人氣,這從給園林起名就看得出。像拙政園、退思園,意指遠離喧囂的功利社會,像陶淵明一般,回歸自然。
而揚州的園林就不一樣了。揚州的園林主要是鹽商的會所,首要的是表現豪華,園林里的石頭都是請名家來建的。比如,最有名的個園,是世界文化遺產。為什么叫個園?“個”是“竹”的一半,但如果叫竹園就俗了,“個”園營造一種陌生感、驚奇感,文學的效果就出來了。
“第一個說蘇州園林跟揚州園林不一樣的人,是誰呢?”徐興無說,清朝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浮生六記》,沈復寫他和妻子蕓娘的故事,幾乎創造了一個真實的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故事。蕓娘去世之后,沈復到了揚州。《浮生六記》中敘寫他在乾隆南巡時期游覽揚州幾處竣工的接駕園林,多有評點,最后總結道:“其工巧處,精美處,不能盡述,大約以艷妝美人目之,不可作浣紗溪上觀也。”
《江蘇文庫·精華編·浮生六記》
[清]沈復 撰 苗懷明 校注
AI是不能窮盡意識的
味蕾在風雅的淮揚菜里躍動,一場跨時空的思維漫游已躍入AI的場域。
“徐老師,你對于未來,比如說人工智能還是其他的一些技術,是比較樂觀的嗎?”
“我肯定樂觀。”徐興無分享道:“當我們遇到一種新鮮的事物的時候,既興奮又惶恐,慢慢地淡定下來,可能才會想一些事情。我前段時間去日本名古屋大學,他們用了一個概念很好,叫human and non-human,就是人與非人。我們人類以前想進步必須創造一個non-human,所以古代就是造神,人總是想超越我們自己,超越我們的空間,超越我們的時間,從具體變成抽象。而我們已經到了一個機器人時代了,但是我想它還是我們造的,我們來控制。”
至于未來會怎樣,徐興無沒法做預言,但他肯定地說,一個人有了人文通識,有了價值判斷以后,遇不可預測的事情,不是靠AI來作判斷,而是靠道德感、情感,靠對歷史的感知,以及人類的經驗留下來的遺產來作判斷。“AI是不能窮盡意識的,就像它不能窮盡宇宙一樣。只要我們有這個東西,我們就不怕未來是怎么樣的。”
中國大運河美食的根基
餐桌上,還擺著一道“大菜”——《揚州畫舫錄》。
這是乾隆年間,揚州文人李斗所寫。他寫的是一本城市史,但用現在的話講,這就是一本《城市旅游指南》。
《江蘇文庫·精華編·揚州畫舫錄》
[清]李斗 撰 許建中 校注
徐興無說,書中記敘的是乾隆時期最為繁華的揚州。乾隆南巡,六次都到了揚州。給揚州帶來了什么紅利?一是經濟的繁榮,二是江南的知識分子安撫籠絡。揚州為了迎駕,一路上給皇帝安排了花部戲曲表演,像徽班、西皮等等。乾隆過六十歲生日時,揚州的鹽商還組織這些他當年看過的花部戲曲進京表演,為乾隆祝壽。這些花部相互切磋,相互融合,由此形成了京劇。
《揚州畫舫錄》也給揚州留下了豐厚的美食遺產,比如寫到茶肆設在花園之中,多以花草為店名,現在揚州有名的茶社名稱也多帶“春”字,如富春、冶春、熙春、共和春。
乾隆六十年初刊《揚州畫舫錄》書影
書中還寫到了“滿漢全席”的菜單。鹽商在揚州接待乾隆皇帝時大辦宴席,分成不同的系列:第一份是“頭號五簋碗十件”,五簋是一種大碗,十件就是十種菜肴;第二份是“二號五簋碗十件”,都是十碗菜,區分在于碗具的大小山珍海味的品種……這里面有道菜叫“鯽魚舌匯熊掌”,名副其實的滿漢全席。
徐興無最后總結道:“事實上是我們今天吃的每一道菜里面,喝的每一口茶里面都有運河的水,運河滋養出各種美食跟物產,運河邊的人也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我們這有運河的水,有江淮的鹽,還有里下河的魚和米,才有這一桌好菜,這才是中國大運河美食的根基。”
一頓飯,用中國味道讓世界讀懂時光沉淀的浪漫。你說教授請的這頓飯信息量大不大?起碼以后你再請客的時候,一定不會只說“這個菜好吃”“那個菜更好吃”了。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王凡
視頻由南京大學提供
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和現代快報聯合推出“江蘇文脈”微信公眾號
長按即可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