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家市值才六七十億的公司,竟然宣布要花174個億,‘買’下總資產足足一千二百多億的成飛!
圖片來自于網絡
對軍事不感興趣的人,可能不知道這個成飛公司是干嘛的,但大家一定知道殲20戰機,沒錯,成飛就是專門制造殲20的公司!
蛇吞象?背后藏著什么?
能夠造殲20的成飛,相信大家都以為不差錢?可這個看似小魚吞大象的動作,卻暴露了頂尖軍工企業在高速發展期的真實資金需求。
而且這件事也不能拿普通公司的買賣去看,成飛這種軍工巨頭,跟我們熟悉的華為、騰訊完全不是一類屬性。
它是國家給解放軍造裝備的,是國防工業的核心,它的首要目標是保障國家安全,而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
圖片來自于網絡
飛機造出來,價格怎么定?研發投入算多少?很多時候不是市場決定,而是國家統籌安排,說白了就是左口袋掏右口袋,為了把部隊需要的裝備弄出來。
圖片來自于網絡
不像美國那些軍火巨頭,比如造F-35的洛克希德·馬丁,人家就是純商業公司,利潤率是生死線,成飛不是,它是體系的一部分,是個戰略執行者。
圖片來自于網絡
所以單看訂單額覺得它應該富得流油?可能恰恰不是我們想的那樣,雖然是為國家工作,不追求利益最大化,但也不代表不需要利益!
光環背后也有難處,它也缺錢!
成飛也有自己的“緊日子”,首先軍工研發就是個無底洞,一款全新的戰機,從紙面上的概念變成天上飛的真家伙,砸進去的錢沒有幾十億上百億、花個十年八年,根本看不見影。
圖片來自于網絡
光是2022-2023年,成飛的研發投入就超過22個億,這筆錢燒得飛快,而且它還背著不小的包袱。
像2023年,資產負債率接近九成,這個數字在很多商業公司看來是很高的,靠國家撥款當然是一部分,但國家的錢也要花在刀刃上,不可能無限量供應給一家企業。
圖片來自于網絡
有時候成飛自己想搞點更前沿、更大膽的探索,比如研究一種全新的技術,或者改進現有型號,這些項目可能還沒排上國家計劃,或者優先級沒那么高,錢從哪兒來?就得自己想辦法了。
你想當年“梟龍”戰機,還是跟巴基斯坦合作,拉來外方資金才搞成的,北邊沈飛搞FC-31(現在的殲-35),也是在五代機競標輸給成飛后,自己勒緊褲腰帶硬生生“攢”出來的。
圖片來自于網絡
這證明了即使是頂尖軍工企業,也可能面臨自主研發資金的壓力,這就跟一個武功蓋世的高手一樣,內力深厚,招式精妙,可想更進一步,練幾招更厲害的獨門絕技,或者招攬更多弟子,擴大影響力,發現手頭緊,買不起上等補品,建不起像樣的練武場。
成飛也是,它想在殲-20基礎上搞無人僚機、電子戰型號,甚至更科幻的六代機概念預研,這些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但它作為非上市公司,沒法直接從開放的資本市場獲取大量資金,這才出現了蛇吞象的一幕!
圖片來自于網絡
所以這次中航電測發布的這個“收購”方案,圈里人一看就明白了,這根本不是什么“小公司收購大公司”,而是成飛想通過中航電測這個已經上市的平臺,來玩兒個‘借殼上市’,說白了就是把自己的核心資產‘裝’進一家上市公司里,打通未來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通道。
圖片來自于網絡
你看這次交易設計就知道了,按方案,成飛原來的大股東,也就是控股整個中國航空工業的‘中航工業集團’,在交易完成后,它在中航電測里的持股比例,會從原來的百分之五十多,一下飆升到接近驚人的九成!
這難道是一家外部公司來‘收購’?顯然不是,這就是典型的‘家里人’自己內部操作,把最值錢的資產從自己左手騰到右手,讓這塊金字招牌,在資本市場亮個相,順便打開融資的閥門。
圖片來自于網絡
174億,也不是真的‘賤賣’整個成飛,而是這次資產注入的對價(收購要付出的錢),未來在股市上募集到的資金,那可就不是這個數了。
插上“資本翅膀”,戰鷹飛得更高!
讓成飛這樣的航空巨頭對接資本市場,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最直接的就是——錢!一旦成功上市,成飛就能像其他上市公司一樣,通過發行股票等方式,直接從公開市場上募集發展資金。
圖片來自于網絡
有了這筆錢,成飛的‘腰桿’立馬就硬了!以前很多因為資金掣肘只能停留在構想或初步階段的項目,現在可以放開手腳去干。
比如國家訂單確保了殲-20的基本產能,滿足國防需求,但成飛作為研發單位,肯定有更多‘野心’。
圖片來自于網絡
它可能琢磨著怎么基于殲-20平臺搞出無人僚機協同,怎么發展更先進的電子戰型號,甚至啟動下一代戰機的技術預研。
這些走在國家需求前面、為未來做儲備的探索,以前資金是個大難題,現在資本市場可以提供強大助力。
圖片來自于網絡
生產線想升級?產能想翻倍?這些都需要巨額投入,有了資本加持,成飛就能更快地將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產能,加速新型戰機和現有型號的列裝速度,更早地服務于國防需求。這不就是給中國戰鷹插上了資本的翅膀嘛!
不只為了錢,更是體系升級大棋
圖片來自于網絡
當然,這次操作不光是為了融資這一個目的,中航電測本身是搞航空電子系統的,跟成飛的主業(飛機設計制造)高度相關。
兩家整合后,能在技術上實現更緊密的協同,比如在飛機設計階段就深度融合航電系統需求,開發更先進的綜合航電架構。
圖片來自于網絡
而且還能聯手打造更智能化的生產線,提升整個制造體系的效率和水平,放眼更大的范圍,成飛所在的四川及周邊區域,本來就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個重鎮,承載著殲-20、運-20、直-20等多個重點型號的研制生產任務。
通過這次資產整合,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和強化這個區域的航空產業集群,形成更強的整體合力,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結語
圖片來自于網絡
這次“收購”實際上是中國航空工業乃至整個軍工體系改革的一部分,這些年,國家一直在鼓勵央企集團優化旗下上市公司結構,提高質量,促進資產證券化。
中航工業在這方面一直很積極,這也不是它第一次進行這種大規模的資產內部騰挪了,過去是“跟跑”,學習別人怎么做,現在很多領域已經追平甚至開始“并跑”,甚至要嘗試“領跑”。
圖片來自于網絡
要實現未來的“領跑”,就必須擁有更強的創新能力、更快的技術迭代速度,這就離不開更靈活高效的資金獲取渠道和資源配置方式,把成飛推向資本市場,正是為了滿足這種新階段的需求。
所以別再盯著那個174億覺得是成飛“便宜賣了”,這是一步精妙的資本棋子,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最核心的航空資產能在面對未來競爭時有更充足的彈藥和更靈活的身段。
圖片來自于網絡
下一次,你在新聞里或者閱兵式上,看到中國空軍又有新型戰機亮相,外形科幻,性能逆天,說不定正是這次戰略騰挪結出的碩果呢。
參考信息
原文登載于央廣網2024年06月26日關于中斷一年半中航電測重組事項恢復審核 或出資174億收購成飛集團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證券時報網2024年10月15日關于中航電測百億級“蛇吞象” 軍工央企并購加速證券化進程丨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每日經濟新聞2024年07月16日關于并購成飛,中航電測百億“重組局”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新浪財經2024年07月16日關于殲20即將“飛”入A股!中航電測174億元收購成飛過會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