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蘇35,2021年之前有些國家是想買而沒錢,比如伊朗就是典型。2022年后俄羅斯恐怕就是白送,有些國家估計也不要了,因為在俄烏戰場上,蘇35居然被打下來兩次。
也就是說,俄羅斯最先進的4代,或者說是4代半戰機,如今在世界上宛如空氣一般透明而無存在感。尤其是國內一眾軍迷,現在都紛紛議論,為何我們當初要花大價錢購買?問題來了,蘇35真就那么不堪嗎?
24架飛機,20多億美元
蘇35購買合同的簽訂距今正好是第10個年頭了,當初一共購買了24架飛機,金額超過了20億美元,2015年正式簽合同,2017年首批飛機飛抵我國的某空軍基地。
單架飛機的價格在8000萬美元左右,在同類機型中,這個價格是不便宜的,畢竟就連我國更先進的殲20戰機,其單價也不過才1.2億美元左右。
20多億美元,可以訂購和裝備至少十五六架殲20戰機。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埃及方面訂購蘇35,訂購的數量以及價格幾乎跟我國的規模一樣。
正因為價格昂貴,所以國內的很多軍迷才覺得我們做了冤大頭,畢竟蘇35到來之后,其表現平平,并沒有展現出多大的優勢。
甚至坊間一直在流傳,在國內的戰機對抗賽中,蘇35的表現落后于殲10系列戰機。這樣一來,大多數軍迷對這款俄制飛機就更不感冒了。
很多人由此也產生了疑問,既然價格不便宜,為什么我們當初非要購買呢?
一單很老的軍購協議
購買的合同是2015年簽署的,實際上談判從2012年就開始了,也就是說圍繞蘇35的訂購協議時間上已經很久了。
2012年還不是最早的時候,最早出現購買意向是在2002年的時候,也就是20多年前的時候,那個時候圍繞蘇35的訂購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聲音。
當時蘇27M項目終止,蘇35剛剛出籠,俄羅斯方面從2006年就向我國推薦該機型。換言之,圍繞蘇35戰機的訂購,持續的時間確實很久。
那為什么直到2015年才正式簽訂了合同?這是因為從2006年到2015年期間,俄羅斯一直在對蘇35的技術進行完善。
要知道,在俄軍內,直到2014年,蘇35 才正式參加了幾次有限的聯合軍演,也就是說,此前作為新一代的戰機,不管是技術性能還是作戰能力,都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作戰能力。
從我們的角度上來看,我們當然不會貿然購買一款技術上還有很多不成熟之處的戰績,所以圍繞訂購拖的時間就很長,一直到2015年才正式確定了購買。
值得一提的是,網上一直說殲10C比蘇35厲害,這其實也是后話,我國自主研發的殲10C,2015年才完成首飛,2018年才正式裝備部隊。
也就是說,在我國購買蘇35前后,殲10C也還沒有真正形成作戰能力。因此,即便我國的戰機后來居上,那也是后話。
由于訂購意向很早就有了,所以圍繞戰機的訂購前后時間拖得很長。蘇35正是到來之前,我國新型戰機也還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因此這屬于一種前后銜接階段購買的戰機。
不是為了發動機,是為了互補
各界認為,我國購買蘇35戰機是為了矢量發動機,這種猜測實際上沒有多少依據。但是外界這樣猜,俄羅斯方面也有顧慮。
2013年的時候,俄羅斯的一些專家還公開表示,蘇35的技術相當精密,中國無法做到復制,這種說法顯然是俄羅斯太高看自己了。
就在購買蘇35前后,我國也一直在研發自己的發動機。在相關的技能方面,我國推出的渦扇10A發動機以及其他類型,已經和俄羅斯的相關類型發動機不分伯仲。
在渦扇發動機技術層面,我國和俄羅斯的一些型號已經不存在技術差距。之所以購買蘇35,是因為在那期間殲20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戰斗力。
殲20還沒有真正的列裝,殲10系列戰機作為三代半的戰機,其整體規模就稍顯不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才購買了一批蘇35戰機,由此形成互補,與殲10系列戰機搭配使用。
除此之外,我國在飛機的整體結構設計上,也希望通過引進蘇35來進一步打開設計思路。這是因為在此前的蘇27系列戰機上面,一直存在著跨音速過載陷阱的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飛機在接近音速階段飛行時,由于氣動中心前移,使得飛機不可控的開始出現大幅上揚,在沒有控制指令發出的情況下,會導致飛機可用過載降低。
這個問題不但出現在俄制飛機上,世界上的第三代戰機上幾乎普遍存在。飛機一旦在特定的高度出現過載限制問題,轉彎半徑將會增加40%以上,對飛機的機動性來說是嚴重影響。
蘇35戰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主要是從氣動、飛控和結構三個方向共同解決的。
蘇35使用了數字式的電傳飛控系統,這比此前的戰機擁有更靈敏的反應速度,同時可以精準控制各個氣動舵面,使得飛機在跨音速飛行階段能夠產生保持準確平衡的力矩。
這樣一來,原先在飛機上存在的問題也就不復存在了。而我國在購買了蘇30戰機以后,就再沒有接觸過俄制戰機的一些綜合設計理念。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自主研發的戰機上,不管是電子設備還是武器系統,性能大大提高,但是整體的飛行性能并沒有明顯的提升。
所以購買蘇35,能夠在這個層面幫助我們進一步打開思路。再加上這個訂單其實談了很久,所以最終我們還是購買了。
對比之下,其他的一些小國在購買武器的時候不會考慮那么多,因為他們沒有自主研制飛機的需求,購買飛機就是單純的為了裝備使用。
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小國沒有研發飛機的能力,也容易在地緣政治層面被大國掣肘。在蘇35出口問題上,就出現過一系列的毀約。
多個國家在2021年毀約
2018年,埃及和俄羅斯談好了訂購合同,也是購買24架蘇35戰機,總價值也是在20億美元左右。
簽訂合同兩年后,第一架蘇35戰機正式飛赴埃及,但半路卻殺出了一個程咬金。美國突然向埃及發難,如果繼續訂購蘇35戰機,美國就要對埃及實施全方位的制裁。
因為埃及在軍事以及其他方面都接受了西方的援助,如果美國真的實施制裁,埃及其他武器系統的使用就會遭受影響。
最終,埃及向美國保證將不再訂購蘇35戰機,但俄羅斯方面所有24架戰機已經生產好了,埃及不買了,這項損失該由誰來彌補呢?
于是,埃及就向俄羅斯推薦了另一個買家伊朗,后者確實有購買新型戰機的意向,但是伊朗卻沒有財力購買這么多的新式戰機。
伊朗國內的經濟狀況一直不振,202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2000億美元左右,這比2019年減少了500多億美元。
所以,雙方談軍購買賣錢的問題就過不去。值得一提的是,在國際軍購領域,一直存在以物換物的模式,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錢,可以用相對有價值的物資去更換。
伊朗最有價值的物資自然是石油和天然氣,但是俄羅斯也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如果伊朗用油氣資源去更換戰機的話,俄羅斯明顯是不能接受的。
就這樣,伊朗和俄羅斯之間的軍購合同便一直拖了下來。另外一個國家阿爾及利亞2016年的時候就跟俄羅斯商定好要購買蘇35,但是到了2021年1月,阿爾及利亞卻突然取消了采購計劃。
印度尼西亞原本也有購買蘇35的意向,同樣是在美國的施壓之下,2021年12月取消了蘇35戰機的采購。
因此,截止到2021年,除了出口到我國之外,其他國家要么被迫取消了采購計劃,要么沒有錢購買。到了2022年以后,情況又進一步發生了變化。
兩次被擊落,希望沒了
2022年,俄羅斯和烏克蘭開戰。當年4月初,烏軍在一次戰斗中擊落了一架蘇35戰斗機。當時這架戰斗機正在執行壓制烏軍防空力量的任務。
到了當月下旬,又傳出另一架蘇35戰機被擊落。兩起擊落事件在最大程度上堵塞了蘇 35出口的通道。
其他國家購買戰機,肯定要關注其整體作戰性能,雖然在戰斗狀態下,任何一種武器都可能會被摧毀,但是蘇35作為新一代的戰機系統,接連兩次被擊落,很容易讓外界對其性能產生懷疑。
最關鍵的是,其他有意向購買的國家也會利用這兩件事在價格上跟俄羅斯討價還價。如此一來,如果其他國家殺價太狠,俄羅斯肯定又不愿意了。
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局面下,從2022年以來,再沒有傳出有哪個國家有意向購買蘇35了。
結語
有人說蘇35生不逢時,因為其正好處在各種新型戰機噴涌而出的時期,這使得其整體優勢被比了下去。
尤其是在我國新一代戰機的沖擊下,蘇35的地位被明顯影響到了。過去那些主要購買俄制武器的國家,現在又多了中國這個選項。
這樣一來,國內的軍迷對蘇35不感冒也就順理成章了。但從客觀層面看,蘇35在特定時期還是完成了其擔負的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