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20日報道 據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5月14日報道,3月21日,當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宣布美國未來戰斗機F-47將由波音公司制造時,他滔滔不絕地說道:“從速度、機動性到有效載荷,沒有哪架飛機能與之媲美?!边@款戰斗機是全球幾款正在研發的所謂第六代戰斗機之一。
2024年12月,中國網絡上出現了一架據傳是殲-36原型機的飛機,該飛機具有隱形功能和大翼展設計。英國、意大利和日本正在聯合開發他們自己的飛機,在英國暫稱為“暴風”,預計2035年入役。法國、德國和西班牙希望他們的未來空中作戰系統在2040年準備就緒。這些飛機代表了空戰的未來。
戰斗機通常根據其年代、特點和復雜程度進行分類。一代機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如今在北約服役的許多戰斗機,如美國的F-16是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制造的四代機。
最新的五代機如F-35和F-22,往往具備隱形性能、持續超音速飛行能力和先進的計算機系統。
與前代飛機相比,六代機有一個共通的地方:體型龐大。最早的F-47照片被高度模糊編輯處理,可能與最終的模樣相差甚遠。但網傳的一些照片和“暴風”的模型表明,六代機比中國的殲-20、歐洲“臺風”戰斗機或美國的F-35和F-22大得多。這表明這些國家對未來空戰有著相似的預測。
這些國家都預測到的一個變化是,地對空導彈系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這就要求飛機有更強的隱形性能,以躲避敵方雷達。而隱形又需要光滑的表面,所以炸彈和導彈不能掛在機翼下,而必須藏在更大的機身內。
第二個變化是空戰的距離不斷擴大。過去40年來,“超視距”空對空獵殺的占比穩步上升——從20世紀70年代占總數的極小部分到1990年至2002年間的超過一半。從那以后,空對空導彈的射程越來越遠。歐洲的“流星”導彈射程為200公里,美國的AIM-174B和中國的霹靂-17現在可以擊中400公里外的目標。這意味著飛機需要更好的傳感器,以便從更遠的地方發現目標并開火;它們還需要更好的電子戰設備來抵御來襲威脅。
最后,飛機在地面時特別容易受到遠程導彈的攻擊。這意味著它們需要從更遠的機場起飛,需要更大的油箱和更小的阻力,以實現更高效的飛行。
航空專家比爾·斯威特曼指出,“暴風”和殲-36上的巨大機翼滿足了這兩個要求。
綜上所述,這些飛機看起來就像老式轟炸機。斯威特曼將龐大的殲-36比作一艘“空中巡洋艦”,在航程、隱形性和載彈量方面而不是纏斗靈活性方面進行了優化。斯威特曼說,“暴風”戰斗機最重要的一個要求是能夠攜帶大量武器。他指出,其有效載荷大約是F-35的兩倍。這是有道理的:如果每次出動能投送更多火力,就可以減少飛入敵方空域來摧毀目標的風險。
意大利萊奧納多公司首席執行官羅伯托·欽戈拉尼說,隨著飛機體積變大,機內也變成了“飛行超級計算機”。萊奧納多公司表示,“暴風”戰斗機能夠在一秒鐘內“吸收”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的數據量。這可能包括從無線電通信到防空雷達發射信號的各類情報。欽戈拉尼說,關鍵是要將這些數據與友軍共享,包括坦克和艦艇,也許是通過衛星,由一個“中央人工智能”來做決策。
也許最具爭議的設計選擇是六代機是否應該有飛行員。特朗普的助手埃隆·馬斯克最近嘲笑稱,“一些白癡還在制造有人駕駛戰斗機”。實際上,大多數國家的空軍認為,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還不夠成熟,無法讓計算機完全取代人類飛行員。英國皇家空軍估計,這要到2040年才能實現。然而,主流觀點是,六代機將成為一個更大的“空戰系統”的核心。在這個系統中,駕駛艙內的人類控制著一大群無人機。(編譯/涂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