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先生向全球公布了一個美軍的重要戰機研發計劃開始啟動,即為F-35戰斗機增加一臺發動機后得到的F-55戰斗機。這一全新的第5代重型戰斗機計劃,真能挽救日益衰落的美國空中優勢嗎?
特朗普偏好雙發戰斗機
說起來,這款被定義為“F-35pro max雙引擎升級版”的F-55戰機,本質上其實是美國軍工體系在政治訴求與技術困境之間,尋找平衡的產物。其核心邏輯在于: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技術迭代研發的風險,來維持美軍現有戰機體系的規模優勢。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測算,美軍已經在F-35項目上消耗了1.7萬億美元的全周期成本;而如果選擇新研發重型隱身戰斗機,美軍的經費怕是要爆炸了。于是,在F-35戰斗機成熟的架構上進行升級,這樣不但可節省大量的研發成本,還可以確保研發及早取得成功。
雙發版F-35可能與F-22有些類似
然而,美軍這種“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戰機研發思路,卻面臨著戰斗機技術性能下滑的風險。“小步快跑”雖然能顯著降低研發風險、研發成本、研發時間,但是卻難以實現技術上的迭代升級。甚至莫說是技術上的升級了,單發改雙發的F-55戰斗機,其實還有技術降級的風險。根據美國媒體《航空周刊》的測算,由于放大了機身、增加了發動機,破壞了飛機的隱身外形設計,因此F-55戰斗機的雷達反射面積(RCS)將從F-35的0.001㎡,增至0.005㎡。在遠程空戰成為主流的當下,隱身能力被削弱,是十分致命的技術降級。
F-35的隱身性能或將被破壞
同時,F-55重型第5代戰斗機的研發啟動,也暴露出美國六代機項目(NGAD)研發遇到了深層困境。比如,NGAD從中型機變成重型機、又從重型機變成中型機,這部分體現出了美國在六代機技術選擇上的猶豫不決,以及對未來高技術風險的擔憂。在此背景下,美軍需要針對第六代戰斗機研發失敗的可能性,而尋找一條退路;F-55戰斗機實質上成為了六代戰斗機的“技術緩沖帶”——通過將六代機的子系統降級應用于五代機平臺,既滿足了美軍對先進重型戰斗機的急需,又能夠為第六代戰斗機關鍵技術的突破爭取到時間;而一旦六代戰斗機無法實現突破,那美軍也能實現部分實力提升,不至于毫無收獲。
美國海軍艦載型六代機效果圖
當然,也有專家認為,美軍的選擇其實是“超級大國”和“守成大國”的思維。對于美國而言,現在對于空軍的技術優勢并沒有那么高的追求,反倒是需要美國空軍能夠維持規模優勢,并且降低各類風險。類似的例子還有第五代戰斗機時代,美軍F-22和F-35戰斗機,都采用了最為保守的“常規布局”設計,真的是一點技術風險都不想冒。而作為后起大國的中國,則需要在規模有限的情況下,盡快實現技術上的超越,因此殲-20的技術設計要更為激進。
美國兩款五代機均采用了正常式氣動布局
不過,即便美國有這樣或那樣的理由,也改變不了特朗普宣布的這個F-55戰斗機,其實是“老年養生哲學”的邏輯:以最低的成本,換來一丁點的提升。當中國在第六代戰斗機賽道上實現快速領跑時,美國卻依然困在“給五代機裝第二臺發動機”的思維定式中。這種對比或許預示著更深層的權力轉移,美國的國運,或將敗于創新生態的僵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