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他不是去旅游,更不是為了避風頭。
毛澤東從延安撤出來那會兒,戰火燒到了家門口,他得帶著中央工委找個新窩。
可你說全國那么大,他怎么偏偏盯上了華北那塊小地方——平山?地圖上看著不咋地,山多路難,交通不便。
可他就這么拍了桌子:“去白毛女的老家。”
你聽著像是開玩笑,其實這話背后藏著門道。
不是因為那出歌劇有多火,而是因為他早就盯上了這地方。1945年的時候,《白毛女》在延安演出那場,毛澤東坐在臺下,眼圈都濕了。
演到喜兒唱“北風那個吹”,臺下戰士當真了,差點掏槍射黃世仁。
戲是假的,情緒是真的。
毛澤東記住了,這出戲里的人和事,都是從平山來的。
可戲歸戲,打仗不是靠感情用事。
他要的是一個藏得住、打得贏、能撐住全局的指揮部。
平山不是隨便挑的。
他手下的聶榮臻,司令部早就藏那片山里好幾年了。
老百姓給養送到山溝溝,報紙上登的那些“最后一碗米送軍糧”,不是編的,是實打實的事。
說到這,還得提個細節。
早在1938年,一個叫曹慕堯的縣委書記,跑到延安匯報工作。
他一張嘴就是:“平山東邊平原糧多,西邊山高溝深,十二條河流養著十幾萬人。”毛澤東當時就愣住了,問:“你這地兒,能藏事兒吧?”曹慕堯點頭。
就這三分鐘的對話,埋下了九年后的決定。
再說回1947年,延安撤了,胡宗南的兵追得緊,中央工委必須轉移。
毛澤東沒猶豫,直接說:“去白毛女的地方。”不是浪漫,是信得過。
他腦子里早就有一張看不見的地理圖,不是地圖上的,而是靠報紙、戰士、干部一點點拼出來的。
平山的紅軍游擊隊、八路軍、地方武裝,干得都不賴。
而且你以為毛澤東只關心打仗?錯了。
他還關心種地。1943年,那支“平山團”奉命回防延安,帶著家鄉的谷種,在南泥灣開荒。
種出來的糧食味兒正,毛澤東吃了一口,說:“這米有點意思。”他不是說好吃,是說這群人能打又能種,不靠誰,自己能活。
西柏坡這個地方,真不大,就百來戶人家。
可一通電話線架在蘆葦蕩里,能直接連到全國戰場。
大軍調動、情報傳輸、戰役部署,全靠這條線。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就是從這村子里發出的電報定的局。
你說奇不奇?
三大戰役一打完,西柏坡的任務也快結束了。
可就在這時候,毛澤東又說了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我們是進京趕考。”這不是隨口一說,是他心里有數:接下來不是打仗,是治理國家了。
西柏坡還有一件事不能不說。
開七屆二中全會那陣,中央就在這兒定下了新中國的基本方針。
會議室里沒沙發,只有幾張木桌,墻上掛著電報稿,一封接一封,都是戰場來的。
毛澤東住的屋子,也就一張土炕,書攤了一炕頭,《資治通鑒》放在最上面。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他不是念舊書,是想從這些老書里找點治國理政的思路。
這地兒雖小,但打出來的仗、定下的事,全是大事。
可你說它現在成了紀念館,游客來了走了,很多人只知道“兩個務必”,不知道那時候的電報、電話、飯菜、夜談有多重要。
平山這地方,能選中,不是因為它風景好,而是因為這地方養得出能打能挨的兵,藏得住人,送得出糧。
毛澤東不是光看地圖選點,他是看人、看事、看民心。
而那些當年從平山走出去的兵,有些后來成了中央警衛團,有些留在了各大戰場,有些沒能回來。
他們的名字刻在紀念碑上,沒人能忘。
有些事,說出來像傳奇,其實都是一步步算出來、選出來、拼出來的。
西柏坡不是靠運氣,是靠人命、靠吃苦、靠信念撐起來的。
參考資料: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中共黨史出版社
《平山團征戰紀實》,河北人民出版社
《白毛女:從傳說到經典》,中國戲劇出版社
《毛澤東與華北抗日根據地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
《曹慕堯回憶錄》,沈陽軍區檔案館藏
《中國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全記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