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文明源遠流長,荊楚大地豐富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資源,生動展現了長江文化的綿延卷軸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喻珮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長江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層次的精神偉力。《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提出,系統闡發長江文化內涵,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同時還提出,形成羌藏、巴蜀、滇黔、荊楚、湖湘、贛皖、吳越7個地域文化片區,其中荊楚文化的主要承載地便是湖北。
湖北地處長江之中,是長江干流流經最長的省份,也是長江文化形成的關樞之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啟動以來,湖北以系統性工程守護長江文脈,通過文獻整理、課題研究與考古發掘構建長江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同時創新傳播路徑,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旅產業鏈價值,將長江從“生態屏障”升維為文明傳承創新軸,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荊楚樣本”。
保護長江文化基因
2023年7月,《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出臺,在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同年9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實施方案》的正式印發,明確了建設好四類主體功能區和實施好五大工程的目標,并要求沿線省份在建設、管理、利用等方面全面貫徹落實。
各地主動作為,展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湖北于2023年組織完成57項“湖北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課題研究;2024年進一步開展80項“湖北省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課題”研究;今年已啟動2025年的相關課題研究,并持續深入開展“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以系統性工作推進保護長江文脈。
行走在山奇水秀、人杰文盛的湖北,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的石家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17個項目已列入國家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專精特新”項目庫。屈原文化公園、南水北調中線水文化旅游區等項目開工建設;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屈家嶺等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主題宣傳推廣活動,激發長江上、中、下游區域文化交流互鑒。
初夏時節,位于秭歸的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游客絡繹不絕。博物館坐落于三峽大壩壩前,以“三峽之門”為中軸線,分為“故土”“新園”兩個展區。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節點項目,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依托三峽移民和三峽自然人文景觀建設,于去年6月開館迎客。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負責人李西海介紹,博物館不僅展示了三峽移民的輝煌歷程,還承擔著湖北三峽移民工作的展覽展示、征集收藏、學術研究、教育傳播、旅游接待等多重功能,成為傳承和弘揚三峽文化的重要平臺。
為支持三峽工程建設,秭歸縣率先在三峽庫區13個搬遷縣市中完成整體搬遷,動態移民達10萬人。館內水下展廳采取“全息沉浸式水族館”的方式,將淹沒的歸州城鎮實景還原,真實呈現往昔三峽地區人民的生活場景。往來游客不時在“水下”的歸州鎮迎和門前駐足,一面感悟故土變遷,一面見證鳳凰涅槃、全新發展的家園。
武漢長江之畔,長江博物館的建設也在有序推進。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地標,湖北省組織開展了建筑設計方案的國際邀請征集活動,吸引眾多國內外頂尖設計團隊的參與。記者了解到,長江博物館的展陳大綱編撰工作也在加快進行。由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團隊,經過多次研討交流和深化修改完善,已完成展陳大綱初稿,并形成了以“長江之歌”為主題的概念性大綱,將全面展示長江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
荊楚文化是長江文化的五個亞文化之一。來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湖北荊州,“荊楚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項目”建設工地上一派忙碌。一幢面積達7.25萬平方米的新建筑正在加緊施工,將于2027年建成全新的楚文化博物館、荊州文保中心等。記者從效果圖中看到,楚文化博物館位于地上四層,建筑外觀以紀南城周邊夯土臺形體為基本形,利用楚文化漆器、青銅器紋樣元素裝飾,增強楚文化視覺感受。荊州市荊州區旅游發展中心主任吳光勇說,項目建成后將為荊楚文物的保護、修復、展示等提供優質空間,成為世界級的楚文化展示窗口。
長江文明源遠流長,荊楚大地豐富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資源,生動展現了長江文化的綿延卷軸。如今,長江文化不再局限于詩詞的文學表現、博物館的展示陳列,逐漸成為學術研究熱點。2024年9月,湖北省委宣傳部與武漢大學共同發起成立長江文化研究院,致力于圍繞開展長江文化研究、推進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系統保護、推出體現新時代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等領域,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并將瞄準構建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區的新型學術共同體,推出更多原創性、突破性、標識性的高質量成果。
船舶行駛在長江武漢江段水域(2024 年 1 月 23 日攝) 肖藝九攝 / 本刊
實證流域文明進程
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留下來的文物,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據統計,長江沿線省份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7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320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2座、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52項、世界遺產20多項。這些文化遺產作為長江文化的物質載體與活化樣態,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精髓。
例如,對良渚玉器的研究,揭示玉器與原始宗教、禮樂文明、國家文明有關;通過對商周青銅器的深入研究,逐步還原出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交融演進的脈絡;對秦漢竹木簡牘文書的研究,實證古代典章制度、行為規范等重要信史;三星堆遺址、盤龍城遺址等長江流域文化遺產展示,均揭示其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居于長江中游、位于湖北武漢的黃陂盤龍城遺址,近日獲評“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五一”小長假首日,盤龍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孫卓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進行一場公益講座,為許多因“十大”慕名而來的觀眾,細數了諸多新發現、新成果。
位于湖北省荊門市的屈家嶺遺址,地處大洪山南麓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屈家嶺文化是長江中游最早發現并正式命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也是長江中游最為興盛、最為強勢的一支新石器時代文化。
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節點項目,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展示了長江中游地區史前遺址中的多項“第一”與“之最”——“第一次明確了我國距今五千年的稻作遺存”“最大的環壕聚落”“延續時間長達千余年的特大型遺址”……2024年初,屈家嶺遺址獲評“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與此同時,一系列新工作正在逐步開展,進一步完善深化屈家嶺遺址的文化內涵,豐富長江文明研究維度。
“數據炬火”點亮傳承方式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提出,探索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路,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近年來,湖北圍繞長江文化創新開展了諸多宣傳展示活動,注重文旅融合、科技賦能,助力經濟與文化的相輔相成、協同發展。同時充分發揮新媒體、新技術優勢,加強長江文化立體傳播。
湖北省博物館近期“上新”的VR體驗項目《穿越青銅紀》頗受歡迎。在35分鐘的視覺盛宴里,觀眾可以即時“穿越”,近距離欣賞越王勾踐劍誕生的鑄劍工坊、“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吳越戰場、金碧輝煌的曾國宮殿等。這些長江流域歷史上發生的耳熟能詳的典故,通過詳實的考古工作得以佐證,又通過引人入勝的互動體驗得以再現,是長江文化中超級IP的集中亮相。
這不僅是“文物+”的技術創新,也是一次文化傳承的新探索。“古老的時代,匠人們用盡畢生心血,鍛造出‘削金斷發’的寶劍和絕世編鐘,這種偉大信念尤為可貴。”項目總導演王世勇說,團隊奮斗了近400個日夜,希望以“數據炬火”,把千年的文物精神傳承下去。
湖北省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負責人、湖北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張學標說,為了加快實現“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這一目標,還需細細品讀長江文化的古老韻味,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鮮活內涵,從歷史、現實與發展三個維度出發,助力長江文化走向世界,邁向未來。
連日來,湖北正式宣介“神武峽”“赤黃紅”兩大文旅主軸,提出重點打造黃鶴樓、武當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恩施大峽谷5家世界知名旅游景區,分重點、分時序、梯度推進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五一”假期,湖北“上新”6大類100多個文旅消費新場景和新產品,激活假日旅游市場,入境游訂單數量激增。數據顯示,“五一”假期,武漢入境游訂單量同比增長70%,武漢“榮耀號”等11艘游船聯動定制長江燈光秀,深受海外游客喜愛;在“世界名片”湖北宜昌,每日平均6個歐美旅游團游覽三峽大壩、三峽人家等熱門景點。
夜色中的長江波光粼粼,閃亮的光束縱橫交錯;LED大屏實時聯動兩岸燈光秀,化作流動的畫布;“古琴號”“知音號”“長江榮耀號”等10艘長江游輪紛紛亮起霓虹燈火,交相輝映……“五一”小長假首日,武漢文旅集團旗下“古琴號”游輪在當晚7點的首班航程中,變成江心閃耀的舞臺。光影、聲浪、潮玩、美食共同登場,帶領游客一同奔赴長江之上。
“長江的景色很美,長江是全球人都知道的。”韓國旅游發展局駐華推廣大使金恩智說,很多韓國人受到免簽政策的便利來中國旅游,他們想要探索更多的中國城市,武漢就是其中之一。很多韓國人都聽說過崔顥寫的關于黃鶴樓的詩句,這座被長江擁抱的城市,文化底蘊與現代科技相互融合,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