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5月21日在太原舉辦。以“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韌性社區與可持續未來”為主題,國內外專家學者凝聚共識,拓展思路,通過跨領域、國際化交流互動,為古建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千年存續提供新的合作模式與保護策略。
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背景下,極端天氣、自然災害和生態失衡對文化遺產的威脅日益嚴峻。山西是我國現存各類古建筑最多的省份,作為中國元代以前木構建筑占比超80%的文化大省,山西正從“歷史見證者”轉型為“未來實驗場”,為全球貢獻氣候韌性建設的中國經驗。
本次論壇由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美國)北京代表處、山西省古建筑協會、山西省氣象學會、山西省環境科學學會聯合主辦,山西科城能源環境創新研究院承辦,并得到山西省文物保護基金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支持。論壇聚焦“氣候變化下的不可移動文化遺產:風險與保護策略”“國內外包括減緩、適應和韌性措施在內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案例”“社區參與氣候變化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與創新模式”三大核心議題,文保專家、氣候專家、研究學者分別作了主題演講,探討全球氣候變化對古建筑的威脅與解決方案。
論壇發布多項重要成果。“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合作交流平臺”正式發布,該平臺通過跨領域、多層次合作,提升文化遺產氣候韌性,以跨學科研究與政策協同、試點示范和社會推動、國際合作與行動倡導等路徑,推動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全球氣候治理與文明延續提供中國方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志愿者”項目,同時揭幕,該項目通過志愿者行動推動公眾參與古建保護。“社區參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試點”項目也同時啟動,將通過試點實踐,探索一套有特色、可推廣的社區參與模式。
來源:太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